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分享读书笔记:张育军先生新著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新著《金融危机与改革》主要观点:(LQ)

一、次贷危机对政府当局及监管部门的启示与借鉴

1、不要制定过激的住房政策,不要试图推动全民买房,不要让买不起房的人盲目借贷,不要推动银行降低借贷标准,对最低收入者应当采取补贴、租用廉租房等措施。

2、不要过度负债,负债50%(GDP)是警戒线。过度负债是大国兴废的转折点。负债是鸦片,降低经济增长率,减少经济潜力,推动经济走向衰退。关注负债的效率,多用于生产,少用于消费。

3、制定稳健的利率政策。不要制造通货膨胀,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洗劫老百姓。利率应当至少为正,不要强迫普通人投机,不要强迫普通人消费。

4、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不要过度征税,税收对政府具有刚性,往往能征不能减。要保持适度税赋,注重企业活力。适当增加消费税和富人税,减少过度消费,也不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人民过度举债和投资。

5、相信市场,不走极端。政府要相信市场,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但是要警惕市场失灵,及时预警,减少市场投机,实施宏观谨慎政策。不要希望市场能解决一切风险问题。

6、制定谨慎的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政策要有足够底线,但是标准不能过高,坚持救贫不救懒,济急不济平。否则,政府负担过重,降低社会经济活力。对选民不要过度承诺,社会政策要考虑长期可持续,考虑国家承受能力。

7、监管政策要宽严适当。市场经济必有监管需求,但不能过于信任监管能力,监管政策宽严皆误。监管过严降低市场效率,增长市场成本,形成官僚主义。监管过松,带来市场投资,增加市场风险。适当监管在于保持市场活动与弹性,重在强化检查执法,及时控制风险。

8、市场风险要及时预警,防止过度投资。监管者要加强市场教育及投资者教育,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机制,严防市场造假、误导及操纵行为,相信市场但不纵容市场错误作为,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

9、监管者要提升市场透明度,注重投资者保护。监管者是投资者的守护神。保护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首要目标。要坚决站在投资者立场上,努力增加市场透明度,严格各种信息披露报告制度,维护投资者各项合法权益,支持投资者展开诉讼活动。

10、政府与监管者不应被绑架。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声音无处不在。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包括政府背景密切的或政府出资的金融机构把持话语权。政府与监管者要有能力和机制与各种利益集团保持距离,不能被市场机构绑架,削弱监管能力,甚至为利益集团所左右修改法规。

11、政府与监管者行为不能短期化。由于选举周期,政府与监管者因选票原因取悦选民,一般承诺过多,不敢触及利益集团。监管行为往往注重选票效果,趋于短期化,重大改革及长远改革说多做少,这种倾向应当时刻警惕。

12、监管应与市场发展创新同步。监管者因经费因素、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缺乏,往往难以跟上市场创新步伐,久而久之,就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甚至根本看不懂市场创新,不了解市场最新动向,逐步失去对市场创新的风险控制。因此,保持与市场发展同步,改革监管体制,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十分重要。

13、学会观察金融风险的系统性与关联性。任何金融危机都不一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完整解释的,它必然涉及宏观政策。市场监管、行业风控、参与者投资行为等一系列因素,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多个因素结合起来,长期积累形成的。政府与监管者一定要注意研究风险的系统性与各个因素的关联性。一个企业的破产与倒闭有偶然性,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必有系统性与关联性。

14、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每过五年左右是个小周期,每隔十年左右是个中周期,每隔几十年有个大周期。观察西方经济发展史,经济周期必然伴随着不同程度与范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形成及范围有所不同,但金融危机难以避免。不要寄希望消灭危机,也不要恐惧危机,最重要的是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

15、掌握管理市场预期的艺术。在市场普遍预期向上时,加强风险揭示;在市场悲观恐惧时,要及时释放积极信号。鼓励市场争论与分歧,有意识地维持市场参与各方预期上的不一致。注意纠正一边倒的预期倾向,这是市场失去平衡稳定的基础因素。

16、尽早的切断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不要只重视个别金融机构的单一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是高度关联性的,而且传染极快。要避免系统性恐惧和市场信心的丧失,就必须尽早行动,救助流动性,切断危机信息在金融机构中的传染。尽早动手避免系统性的金融恐惧。尤其要避免大型金融机构的直接倒闭或破产清算。

17、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决定市场弹性。金融市场越发达,危机中处理各种问题就更富灵活性,市场流动性恢复也更迅速。要大力发展各类股票及债券等基础资产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活动,完善金融生态链,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扩展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使金融市场更富弹性与活力。

二、次贷危机对市场及企业的启示与借鉴

1、市场总有风险,风控至关重要。市场风险可以转移,可以分散,但不会消失,金融中介的责任在于认识、分析、分散、转移市场风险,对市场风险必须做到逐日盯市、逐日分析、逐日调整、逐日化解。

2、金融业要有足够的资本充足率。金融业是风险管理业,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没有企业因资本过多走向破产,所有企业走向破产,均因资本不足。充足的资本是金融家睡好觉的前提。

3、不要过度借债,杠杆率过高。金融业必有杠杆,必有借债,但应杠杆有度,负债有度。一般资产负债率不要超过50%,杠杆不应超过10倍。超过10倍杠杆和70%以上负债率是走向死亡之路。

4、不能降低标准进行借贷活动。向金融消费者借债必有风险,要有适当的门槛标准。放松标准之时,即风险增加之时。借贷活动任何时候都必须谨慎。不要听由政府劝诱,最终自己的风险需要自己承担。

5、不要过度证券化。提升经济与市场活力,必有证券化活动。但证券化业务要透明,层次要清楚,杠杆要适度。不要过度证券化,3次以上的证券化是极端危险的。

6、不要轻信评级机构。有证券业务必有评级,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风险与投资策略。每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风险策略与评级逻辑。

7、不要将过度繁杂的证券产品卖给投资者。优秀企业一定要保护客户,保护投资人,将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否则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8、注意控制交易对手方的特殊风险。市场是高度关联的,交易对手方的风险有时会拖累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注意持续评估。

9、经营策略不能激进,必须保持稳健。危机来临时,市场判断风险通常按激进者、脆弱者来排队。谁激进,谁先死,不要让市场将你排在最前列。

10、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流动性是现金,不是资本。流动性是投资者纷纷提现时,企业可以倒计时生存的天数,不是账上金钱的绝对数量。企业要有清晰的流动性策略,做到从容、有序。

11、不要过度短借长贷,不要资金与期限错配。短期资本长期使用,风险巨大,是流动性衰竭的根本原因。资产规模增长,必须不断增加资本,资本与资产规模应保持同步。不能资本不充足时,将资产从表内移到表外,逃避资本充足监管。资产与资本的期限错配,也是风险之源。期限错配,往往带来流动性风险。

12、金融企业必须保持同政府、行业良好的关系,始终维持良好的社会声望。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金融企业同风险打交道,难免有暂时困难,甚至危机。困难时,谁会出手相救?这是每个CEO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看看可怜的雷曼吧,没有几个铁杆,天下是难以持久混下去的。

13、金融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与长期激励机制。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企业才可能基业长青。一个独立董事都不独立的公司,不会有真正的制衡机制。一个连风控委员会都不能有效运行的公司,随时都有关门的可能性。一个只有短期激励机制的公司,只会助长冒险行为,最终葬送企业。对团队及管理层的激励必须是长期的,企业行为不能短期化。

14、企业不能经营过于复杂的产品。金融企业经营的产品不能超过自身能力。对于不能准确定价的金融产品,甚至CEO及风控官都看不懂,是要坚决会回避的。看看花旗,什么都干,危机中濒临破产。再看看富国,业务相对简单,但危机中大显身手,市值不断上升,跃居全美第一。

15、金融企业永远需要准备最坏策略。金融危机来临时,整个市场被冻结,资产无法定价,流动性危机是全面的,而政府的反应又通常滞后。在都缺钱的时候,谁多坚持一天,多坚持一分钟,谁就有希望活下去。账上一定要有足够的现金,世上没有一家机构因现金太多而破产的,事实恰恰相反。所谓金融企业的寿命与流动性,就是投资者开始大规模挤提时你可能存活的天数。

三、次贷危机对家庭和个人的启示与借鉴

1、家庭及个人都不能过度储蓄。在纸币时代,通货膨胀是挥之不去的事实,每年2%的膨胀速度是美联储的长期控制目标,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要高得多。想想,三十年前的一元钱与当下一元钱的差别吧。存款够不时之需即可,否则你的财富缩水速度惊人。

2、家庭及个人都不能过度消费。消费经济时代,崇尚浪费是时尚,但不能借钱消费,不能将消费当投资,不能追求奢侈消费。凡事适可而止。

3、家庭及个人都需要多样化投资。无论家庭及个人都会学会平衡消费与投资,尽早开始投资。分散资产古有三分法可供借鉴,三分之一消费,三分之一房产,三分之一股票。年轻时不抓紧投资,难以积累财产。

4、家庭及个人都需要学会借贷,利用财务杠杆。要提高财富积累速度,家庭及个人进行借贷、提高财务杠杆是必须的,但是应当用于投资,而不应用于消费。同时要控制债务水平,财务杠杆不能过高,风险不能太大。

5、不能购买自己看不懂的风险产品。要投资必有风险。投资者要学会自我识别风险,不要轻信金融中介,不要轻信评级机构。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认识金融产品的类别与风险,选择适合资本性质及自身风险偏好的产品。

6、不要把财富及金钱交给风格激进的金融机构。经营风格激进的金融机构,一时很会赚钱,一旦危机来临,市场与媒体会把它们排在破产与关门的最前列,往往成为挤提的对象,你的财产将不再安全。

7、不要轻信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化策略。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往往具有相似性,差别性很小,关联性很高。一旦危机来临,所有产品都面临风险,价格都大幅下跌,风险分散策略往往自欺欺人。投资人必须学会自己分散风险,投资完全不同性质与类别的资产。

8、投资者不要过度交易与频繁交易。金融机构都有过度交易的动机,目标是手续费,因此常常鼓励投资者频繁更换产品,鼓励投机。投资者要有清晰的投资目标,保持投资定力,投资行为不应短期化。

0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