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

 

    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但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从国内环境看,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正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到“熊彼特增长”的转换。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库兹尼茨增长”的效应逐步递减,以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重视推进制度的变革来激发能量,相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变革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间,例如资源价格的改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等,都是可以推进改革来激发增长潜力的领域。只要制度安排得当,形成一个激励创兴的财政与金融氛围,自主创新的进程也是可以激发和弥补的。

 

    三、 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综合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经济发展必须从外需和投资主导转变为以内需主导,通过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刺激内需增长;同时加快产业升级,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另外,及时解决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防止未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

 

    一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资源状况推进城镇化。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确定不同城市的定位,完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同时把加强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以县城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则把有条件的中心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同时通过加快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城市群。

 

    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虽然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环境资源硬约束的增强,中国原有的制造业的既有优势开始逐步丧失,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下一步的结构调整重点。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按照政府目标,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提高到15%,而目前这一比重不到2%。

 

    三是推动区域结构转型。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表现为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相关的投资需求引起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消费品迅速提高阶段;东部地区将会大力发展与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的产业,表现为服务业和消费升级引起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完善,会共同推动中国区域增长结构以及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四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预计未来的措施包括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放松服务业的管制,扎实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以及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五是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保持平稳或者较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多样化,M2的增长将被转换成M3、M4的增长,金融资产的转换过程会经历一个较快的过程。对比发达金融市场,未来债券资产、股票和股权、人寿保险和养老基金等金融产品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经编辑整理,刊发时有删节。
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48/3739.htm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