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尚未公开发表,未经同意,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事件:

  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成功在银行间市场上线;11月19日,中债信用增进股份投资有限公司、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3家创设机构正式发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公告,首批4只CRMW共计名义本金4.8亿元。标志着中国版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正式面世。 

 

  点评:

   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的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我国银行间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债券市场。然而,信用衍生产品的缺失使市场参与者始终缺少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的推出,遵循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特别是汲取了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发展的深刻教训,有利于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对增强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组织会员研发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银行间市场成员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实际,按照服务实需、简单透明、严控杠杆的原则,开发设计的自主创新产品。一是产品结构简单、透明。结构简单的产品容易被投资者理解,风险也更加容易计量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市场保持较高的透明度。二是严格控制产品杠杆率。通过控制衍生产品创设规模,通过设置杠杆比例上限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防止杠杆无限放大。三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需求。产品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求,只有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和监管改革来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品特征、制度设计也符合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逐步从危机中恢复,从繁复到简单、从非标准化到标准化、从高杠杆投机转向更多为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等的回归基本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衍生品的重要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结构上从纷繁复杂的结构衍生品的向基础性衍生品的回归,市场功能上从投机向风险管理的回归,产品形式上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的回归,监管约束上从较为松弛的监管纪律向更为审慎监管的回归。这也表明,金融衍生品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历危机涤荡后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