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共同基金常识》译后记

 

《共同基金常识》,全面更新十周年纪念版,

约翰·博格(JOHN C. BOGLE)著,巴曙松 吴博等译

湛庐文化 策划

 

《共同基金常识》译后记,本书尚未出版,在该书出版之前,未经本人书面同意,本文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经常应邀参与一些对资本市场上的分析师进行打分排名,我一直较为提倡的一个做法是:找这位分析师两年前或者一年前的报告再看看,重点是看这位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是否有一贯的逻辑,与市场的走向看出现了多大的偏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稍稍往回看的对比,就可以使当下似乎看起来难以区分高下的几位分析师,很快就有明显的差异。

    在波动不定的资本市场上,时间是投资者的朋友,也是鉴别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者的朋友。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博格(John Bogle),是知名的先锋共同基金集团(Vanguard Mutual Fund Group)创始人,也是第一只指数型共同基金的建立者,美国基金业的先驱者。他关于共同基金的经典著作,在经历了十年的波动之后还拿出来重新出版学习,既显示了这本书的经典地位,也显示了作者的自信。

姑且不说十年的时间之长,且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在这十年间,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经历了多次程度不同的危机的冲击,特别是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现在还在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金融业的生态。经历了这样的十年之后,这本共同基金的经典著作还稍作补充修订之后重新出版,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什么是常识(common sense)?韦伯斯特字典的解释是,“依靠简单的知觉和事实进行的正确而明智的判断”。要提“常识”一词,在美国的语境下,自然容易想到作者在本书中引用的、对整个美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历史记载,当年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后迅速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当时人口仅有二百五十万的北美洲,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作者用“常识”作为标题,并且引用潘恩在常识中的看法,也可以窥见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在基金领域与潘恩当年的“常识”能发挥可以类比的影响力。

如果继续把潘恩与博格的两本“常识”要进行对比的话,对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错误看法的纠正和梳理、或者说其革命性是一个突出特征。约翰·亚当斯评价潘恩“善于推翻而不善于建设”,博格则从自身的阅历经验出发,分析了共同基金管理中的基本常识,许多看法到现在来看还具有其颠覆性。

   如果说到当下的中国,也曾经有一本冠名为《常识》的书一度让读者趋之若鹜。大家都纷纷读常识,是不是说明我们确实有许多常识是不具备常识么?

   至少,在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许多常识的缺乏,确实是一个现实。

   因此,选择翻译基金界具有深远影响、并且经历了时间和金融危机检验的这本经典著作《共同基金常识》,试图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推介一些常识,或者可以回到常识的思考方法,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共同基金常识》中,多次讲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比拟为花园里的四季轮回:

“在花园里,草木生长顺应季节,有春、夏,也有秋、冬,然后又是春、夏,只要它们的根基未受损伤,草木的一切都将会恢复正常的。”

 

  在进行公司的评估时,博格提出了十分简单的所谓“奥卡姆剃刀原则”,认为决定股市长期回报率的无非是三个变量:初始投资时刻的股息率、随后的盈利增长率、在投资期内市盈率的变化。他用这样简单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一只股票、以及一种股票产品的价值。

 

  是的,这些都是常识,但是,在市场的波动中,往往是容易被遗忘的常识。

 

  《共同基金常识》出版的10年来,既是全球共同基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基金行业经历危机洗礼的时期。一方面是全球基金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基金产品不断创新;而另一方面则是基金行业受到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许多体制上的不足与缺陷,经历了大幅度的资产缩水和赎回浪潮,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基金业资产从2007年年底的26.13万亿美元缩水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约18万亿美元;不同类型基金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被动管理、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目前美国约有1/3的基金投资者至少拥有一只指数基金。

   一个投资者希望追求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不受市场涨跌冲击的、客观冷静的市场旁观者(bystander),能够洞悉经济周期的起伏、行业发展的规律、价格波动的方向,从而做出精彩的投资决策。然而现实却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市场的组成部分。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难以避免地会随着牛市和熊市相互更替的“钟摆”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摆动。那么对投资者而言,如何能尽可能降低“黑天鹅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在现代投资市场中,什么样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方法才是持久稳定、值得信赖的呢?经历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基金业的投资理念和治理结构应该如何加以完善?对这些问题,约翰·博格在本书中给出了经历时间考验的的思考。在这个日益崇尚复杂的市场中,博格却强调重视“常识和合理的推理”。他基于历史事实和数据的研究,给投资者的建议大都是看似极其简单的“常识性法则”。

   在这本书中,博格反复证明,对于投资业绩来说,“均值回复”是必然的,即无论什么类型的基金,其最终的回报必将回归到长期的平均水平。因而试图通过不同投资风格、市值规模、股票价格、发行市场的选择以期获得超额回报,这在长期是徒劳的。作者尤其强调提醒投资者要注重成本对业绩的影响。无论是交易成本还是税收成本,都会使投资业绩受到明显削弱,保守估计积极管理型基金的各种成本将使投资回报率每年降低2%以上。

基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少读者可能会对博格的“均值回复”不以为然,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分析均值回复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评估分析框架,本身对于读者把握资本市场就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诸多对本书的褒奖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教授的评语一语中的地指出本书的价值所在,他说:“巴菲特不可能使你或我成为沃伦·巴菲特。然而,约翰·博格却能……帮助我们中的任何一位成为一名精明的投资者。”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约翰·博格的《共同基金常识》所传达的投资哲学,对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同样具有启发价值。

   作为一名投身投资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基金行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驱者之一,博格对目前基金业面临的诸多由来已久的不合理问题,也有着深刻和批判性的认识。无论是美国还是全球市场,博格批评说,当前基金公司越来越以积极的基金营销取代有效的投资管理作为经营的首要任务,基金经理过分追求频繁买卖基础上的短期绩效而不顾成本剧增的现实,通过募集超大的基金规模以获取管理费而对边际业绩递减的事实熟视无睹,名目繁多的金融创新有些只是基金公司聚敛资金和牟取佣金的工具,而基金份额持有人缺乏对基金公司经营管理的发言权等,甚至出现了在投资者的资产损失严重的同时基金经理依然攫取着丰厚管理费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基金公司更多地为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利益而经营,而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代投资者理财、为投资者服务的行业初衷。因而,在美国基金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之际,如何唤起投资者对自身应有利益的关注,促使基金业以一种更加透明、更负责任、以最大化投资者实际投资回报为目标的方式进行经营,是基金业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书作者所推崇的消极的指数化投资管理、降低管理费用、保持适度的管理规模等变革措施,及其实践多年的强调关注投资者利益的“共同”基金治理结构,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基金业革故鼎新、服务于投资者指出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尽管事实证明这样的变革注定是痛苦和艰难的。

本书的作者约翰·博格先生首先是一个勇于实践和创新的金融家,其次也是一个关注市场的研究者。我个人在金融领域十分偏好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者和金融家。博格于1975年创办了全球首个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截止2010年6月先锋集团旗下共有160只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都是指数基金;先锋集团管理的净资产规模达1.4万亿美元,居美国各基金管理公司之首。多年来,博格所倡导的投资理念影响了许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布局,同时,他对整个基金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了美国基金业整体的反思和变革。

作为原书的十周年纪念版,本书保留了原版的完整内容,同时对1999到2009年以来美国基金业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作者用这十年期间的数据和事实,对原版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坦率的验证,这些后验的历史事实愈加凸显了原版书中绝大多数观点的的参考价值。

2008年以来,全球基金业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进入了深度调整的过程。我国基金业在经历了2007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承受了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再平衡和再调整,如今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几年来基金份额基本没有什么增长,这必然促使中国的基金行业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应该说,当前全球基金业在后金融危机的同一背景下面临着类似的发展命题,在此时翻译和介绍这样一部美国基金业的经典著作,为我们站在后金融危机的时点上总结和展望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书由我牵头组织翻译,我和吴博博士共同负责翻译的整体协调和具体组织。翻译小组的成员包括:巴曙松、吴博、赵勇、韩明睿、廖慧、段端和韩丽,小组成员在我的组织下共同进行了原稿的初译和交叉校对工作。初译的分工如下,巴曙松、赵勇第一部分,段端和韩丽第二部分,巴曙松、吴博第三部分,韩明睿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及前言、附录由巴曙松、廖慧完成。巴曙松、吴博主要负责对译稿全文的统稿和校对工作。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张旗女士、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思乐先生、金融工程研究员王超先生等对译稿提出了不少专业的修订建议,湛庐文化的董寰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支持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经过我们从2010年初夏到现在的持续努力,这本全球基金业的经典名著最新版的中文译稿终于呈现于中国读者面前。这样一部经历了时间经验的基础性著作,兼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和通俗读物的流畅,我们在翻译时力求体现作者语言和观点的特色原貌,但由于水平所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我们也深切地知道,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及时把优秀的经典著作翻译介绍到国内,对于客观把握海外市场的动向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巴曙松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2011年2月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