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该书正由湛庐文化策划版,该书没有正式出版之前,请不要转贴本序言,谢谢合作。                                                             

 

 

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内外开放逐渐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直至目前中国银行业基本上还是延续以信贷驱动、融资驱动、成本驱动、利差驱动、大企业大项目驱动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外延粗放增长的特征依然明显。在经营环境正在和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下,传统发展模式必将难以为继,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战略转型,中国银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经济金融环境在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我国银行业长期赖于生存的经济高增长、信贷高投放的经营环境渐行渐远,信贷投放的领域、结构和质量将受到深刻影响;未来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可能加速推进,这将导致利差明显收窄、风险明显增大,进而对商业银行构成严峻考验;金融脱媒态势将愈演愈烈,银行基于融资中介与支付中介这两大基本功能的传统业务市场,正在被加速分割、蚕食。

  

    第二,外部内部约束在变。随着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即将正式推出,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体系,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全面覆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银行业务活动设置了更多限制,进而对银行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冲击。另外,随着企业责任运动在我国蓬勃兴起,政府、股东、员工以及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三,社会金融需求在变。伴随社会经济转型步伐的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银行而言一些传统的社会需求如大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趋于萎缩,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需求又以超出预料的速度持续成长,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如消费信贷需求日渐活跃,小企业经济蓬勃发展,中西部经济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需求迅猛增长,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兴起等,都孕育着银行新的业务、盈利增长点。

 

   必须看到,上述这些变化不是暂时的,不是一两年后就会烟消云散的,而是将不断延续、深化,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惟一选择,只能是加快战略转型,尽快走上内涵集约式经营的道路。而就经营层面而言,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要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推动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居民财富总值从2000年的4.7万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约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4.6万亿美元)和日本(21.0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财富发动机。如果目前财富增长趋势得以保持,我国居民财富总值将在2015年达到35万亿美元,进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财富大国。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构成了对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超过40%的人希望能够与银行理财专家建立稳定和经常性的业务联系。我们完全可以预计,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未来几年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之一,国内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财富管理符合银行战略转型的本质要求。目前许多国际知名银行都把财富管理视为一项提高盈利、持续成长,进而带给股东高额回报的战略业务。如恒生银行财富管理相关业务利润贡献占整个集团利润总量的近50%;作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5%左右;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净利润占比则一直保持在35%以上。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实质,是要走一条较低资本消耗、较高经营效益的发展路子。财富管理业务属于中间业务,具有发展空间大、资本占用小、风险水平低、业务范围广、客户黏性强、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将成为支撑国内银行结构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正是基于上述关于银行转型及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我认为,商业银行应重视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索自身参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很高兴看到巴曙松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2011年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这不仅是资产管理行业自身所关心的,也是商业银行转型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今年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中,巴曙松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对资产管理行业过去一年发展客观、严谨的分析中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观点与结论。例如他们观察到资产管理行业中参与机构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募基金的份额下降显著,尽管绝对规模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非基金类的投资者份额已在上升,这种结构的变化在不同类型、风格以及市场环境中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作用并不一致;而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则表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确实要更为理性,但二者在基金投资组合调整行为中都不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战胜市场。此外,该报告对股指期货、信托、资产管理行业监管、股权投资等方面都有专题性的研究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的年度资产管理报告相比,今年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也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业务经验,包括国内的基金公司对自身业务转型的回顾、对投资研究领域建设的尝试、对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探讨,以及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在新兴市场发展的得失,等等。这些经验和总结对于直接参与资产管理行业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商业银行而言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与同行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银行业在涉足证券投资、私人银行理财、信托等领域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避免走弯路。

 

   到今年为止,这本一年一度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已正式出版了五期。多年来,巴曙松研究员主持推出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导向,采用相对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坚持贴近市场,以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与从业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使其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业界实际;坚持开放式研究,每年都会与不同的机构合作,搭建起不同机构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这样的研究风格和范式能够带给读者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和信息,并且能够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

 

   巴曙松研究员在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还是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指导专家,多年来热心为招商银行培养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希望巴曙松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能够持续跟踪富有活力、影响深远的中国乃至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希望资产管理行业及与之相关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者,或者是关注金融市场发展的研究人员,都能从这一年一度的专业研究报告中得到收获和启迪。

 

是为序。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2011年4月28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