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的紧缩,已经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本文将详述多方面压力并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1:趋势性冲击+成本上升+价格上涨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
从就业市场的基本指标看:求人倍率逐步上升并大于1,显示就业岗位空缺数量开始大于求职者人数;调查失业率逐年下降,并接近均衡水平,这显示中国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就业市场供求关系逐步逆转。考虑到中小企业集中于中低端制造业且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因此相应承担了劳动力紧缺与工资上涨带来的冲击。
从工资上涨的情况来看,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从企业实际承担的工资成本观察,2010年中小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为2.08万元,同比上涨2600元,加权平均增长率为14.1%,工资逐年上涨的趋势逐步强化。
从企业支付的隐性福利成本看,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趋紧,无论是生产型普通工人还是管理销售型中层的权利意识逐步强化,企业“五险一金”的支出不断增加,而且为保持一定的开工和用工率,企业也不得不为员工配置运动场所、网吧、电视、厂刊等,从而明显增大了企业的实际支出。
从我们近期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缺工率较高、开工率不足;工资加速上涨;离职率上升,员工流动性增大;工资支付方式的改变加大了企业的短期支出负担(多数企业都要支付工人保底工资);用于员工福利的支出大幅增加。从趋势看,这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地位上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必然会对中小企业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竞争的商业模式形成冲击。
近年来,趋势性的供给约束与周期性的宽松货币投放强化了大宗商品原材料的金融属性,使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波动幅度均明显提高,这一方面对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造成短期内库存调整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成本转嫁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带来明显的侵蚀。
从统计指标上看: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涨成本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终端制造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加工工业价格指数与采掘业价格指数之间的背离度始终存在。中小企业通常集中在加工工业,属于工业生产梯队的第三层级,也弱化为成本转嫁能力最弱的层级。从数据上看,一定程度上加工工业价格指数与采掘业价格指数之间的差额可以代表中小企业销售利润水平,该指标显示2010年上半年以来,企业的利润压缩趋于恶化。
大宗商品原材料的趋势性上涨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侵蚀利润率;中游制造业的利润压缩更为明显;更新设备和扩张产能的能力受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部分原材料供应企业囤货炒作,进一步加大了价格波动。
关键词2:周期性冲击资金成本上升+资金占用率提高
从周期性调整的角度讲,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逆周期紧缩调控下,企业资金实际使用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与库存调整周期下库存与应收、预付款资金占用率的明显提高。
从数据上观察,截至2011年一季度,企业的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水平已经接近2008年的高位,考虑到之前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及中小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较弱,目前正经历短期的库存调整周期,而且相对来讲,这一轮库存调整的压力不容忽视,但是应当不会高于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库存调整压力,主要原因在于大量中小企业经历2008年底十分惨烈的去库存化之后,已经对适当把握库存规模有了一定的警惕。当然,考虑到库存波动是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随着库存增长周期接近尾声,在通胀预期回落之后,企业的去库存化会陆续展开,当前实际的GDP增速明显低于2008年,企业去库存时期可能会对增长形成压力。
同时,在本轮紧缩周期下,中小企业的上下游资金压力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换言之,来自于中上游产业的库存调整与资金压力也会同步地反映在中小企业的资金负债表上,表现为应收款资金正常回收难度加大。
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紧缩政策总量收缩的情况下,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大幅度降低,从银行获得信贷额度的可能性明显压缩。其二,资金使用成本明显上升。
从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来分析银行信贷的可获得性,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内银行信贷基本上是以抵押贷款形式发放,抵押品以房产为主。但是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偏向采取租房形式,一是由于财力不足,二是由于大部分资金已经投资于设备等生产型的固定资产上。同时也存在不少中小企业资产厂房无产权证的情况,这导致企业无法获取贷款申请资格。2.推进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政策落实有难度。由于知识产权在估值及变现问题上的不确定性,不少银行借贷意愿不强,政策落实效果不佳。3.在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前,国内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外贸型企业)订单稳定,资金周转迅速,现金流充裕,企业扩张基本以凭借自有资金为主,缺乏办理银行信贷的相关经验、知识及法律资格等。
从我们实地调研的情况来分析中小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基本上,信贷供应不足、加上监管政策重点收缩中小企业十分依赖的影子银行体系等,导致中小型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大幅提高,主要是以担保公司费用、保证金、银行理财费用以及银行额度安排费用等隐性形式支付。从我们局部随机调研的情况看,具体而言(也许这些只是局部地区的个案,不具有全局的代表性,但是可以作为分析的参照):
中小型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最低非抵押贷款利率约在15%,是大型国企贷款利率的2至3倍。由于抵押资产的不足,中小型企业银行贷款通常是通过担保公司而实现的。以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6%为基准,担保费用约为3%,银行理财费用约3%,担保公司或银行收取保证金约20%(无息),所承担的最低真实贷款利率约15%,而实际上多数中小型企业年化贷款利率要高达30%至50%。
中小型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的抵押贷款利率约在8.8%-9.8%,是大型国企贷款利率的1.5至1.6倍。以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6%为基准,上浮约30%,额度安排费用约为1%-2%。
从我们调查的个案看,中小型企业从民间渠道获得贷款的成本更高。短期拆借贷款利率日息通常达到0.2%至0.6%,年化后约为50%至150%;以月计息的中长期贷款约为3分利至4分利。
当前,为了抑制通胀压力并促进金融审慎监管,金融监管十分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如信托、租赁、担保、典当、小额信贷等渠道)的影响,并积极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因为这些影子银行体系传统意义上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因而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严厉紧缩必然会对缺少其他融资替代渠道的中小企业形成冲击,需要采取监管上的对冲政策来缓冲这种冲击。
关键词3:转型超常规的插曲+回归历史常态
相对于转型而言,2009-2010年是“超常规的插曲”,当前中小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回归历史常态。目前周期性与趋势性冲击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大。
回顾2009-2010年的大规模货币与信贷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是这一超常规时期的政策拖延了2008年中小企业已经面临的转型压力,使当时看来正常政策环境下难以生存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暂时性的延续,我们调研时,部分中小企业普遍表示,2009-2010年是他们历史上最好过的日子,归结起来,大规模刺激政策在帮助整个经济体系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超常规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延缓了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因此,站在今天分析中小企业甚至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从历史角度把握,应当说2009-2010年是“超常规的插曲”,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强调回到常态化、希望引导经济增长回归趋势性水平,对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来说,也就需要重提2007-2008年以来的结构转型课题。
从我们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部分中小企业目前着手于转型或为之做准备,需要政策积极予以推动和配合,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升级;部分优势企业利用当前的调整加速扩张;增加研发;塑造品牌;延长产品链,转向多元化。
如果认为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与2007-2008年在逻辑上一以贯之的转型压力,那么目前的紧缩政策就应当防止过于依赖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也要防止宏观政策短期内出现过大的方向性转换,政策方向应当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转型:
在宏观政策上可以考虑在适当加息以抑制通胀预期的同时,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例如,根据我们跟踪调研的实际情况,目前许多企业具有更新设备的意愿,但是设备升级最大问题是由于设备投资较大,当前资金短缺可能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在中小银行的贷款能力适度放大的情况下,如果这类企业能够经过筛选进入授信范围,那么企业的转型就可能加速。
在当前货币环境下适当加息,有助于抑制通胀预期,部分改变负利率状况,从而挤出一部分大型垄断企业的信贷需求,在配套政策支持下,引导其挤出资金转移给中小企业。
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来减轻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面临的压力,同时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以金融、财税等多种手段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促进优势的中小企业通过并购进行良性的扩张。降低管制和垄断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希望进入的服务业等的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新的行业领域。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对大型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冲击程度。为了抑制通胀压力并促进金融审慎监管,金融监管十分关注影子银行体系,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严厉紧缩必然会对缺少其他融资替代渠道的中小企业形成冲击,需要采取监管上的对冲政策来缓冲这种冲击。
日前,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其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二是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对于运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未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对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在满足一定前提下,可视为零售贷款。三是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该政策一定程度上通过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由于银行授信企业规模在500万以下小数量占比较少,其影响相对有限,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还需要更为具体的、范围更为广泛的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