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本土评级机构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巴曙松研究员在评级行业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2011年10月,北京)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也祝贺中债资信公司这一年来成功建立这样一个评级业务体系,并且很荣幸地参加今天业务体系的发布会议。我认为这是中债评级业务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新起点。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饱受争议,但是从最近的情况看,评级机构依然十分活跃,大家每天打开财经新闻,都会看到评级机构在信用调整方面的一些动作,例如今天早上收看新闻看到,西班牙的国债评级被降了,斯洛文尼亚的评级被降了,最近我也在关注评级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近期有一评级机构声明说,在未来六个月到两年内,可能会给中国的主权评级降级,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总结和反思评级机构的作用和定位:
第一,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整体上财政状况、经济增长状况都是十分稳健的,所以即使个别外部评级机构降级,对中国的冲击也有限,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同时,毕竟目前中国的外债比重不高,而且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裕,储蓄率高,城市化的空间还很大。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评级机构不论怎么受争议,它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专业研究信息处理机构,尽管有些问题这些评级机构了解的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是目前的一些问题的处置方案不明朗导致市场的疑虑,但这些评级机构所提出来的关注点,应当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最终表明是评级机构看错了,但是至少也反应了市场的一种担忧。因此,应当以从容自信的心态,把个别评级机构预期降级的这样一个判断作为推动我们自身金融体系改进的一个动力,形成金融改革的共识。比如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怎么处理,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怎么控制,不能仅仅只是一味的批评,我们要汲取评级中有价值的部分。
第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评级机构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我们可能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态去了解其判断的优点与缺点,去了解其业务评级的流程、技术、方法、理念,我们不是一味去反驳,而是先要了解流程、技术等问题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去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和信任,只有先了解这些通行的国际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则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服务。实际上,在危机过程中,如何与评级机构、与金融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也是包括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问题,例如评级机构在准备对美国国债降级之前,在年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向美国财政部等提出了一个意向,原则上如果美国财政部可以清晰解释相关的疑虑,应当还有很大的沟通余地的,不至于到评级已经下调之后再忙于解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显著的上升,国际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也更为频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以活跃的参与主体的立场,首先是要熟悉了解国际规则,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发挥话语权,并且在新规则的制定讨论中反应自身的和意见和利益。
第三,在看到发达国家的评级机构主导国际市场话语权时,一个建设性的态度,是中国能不能培育这样的有影响力的评级公司?在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的评级机构受到广泛质疑,国际金融市场也大幅动荡,,从特定角度看,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支持和扶持中国本土评级机构发展的时间窗口,一个机会。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对外投资增多,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往来增多,也客观上提出了对从债券评级、到金融机构评级以及主权评级的巨大实际需求。
在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里,专门把评级作为很重要的改革内容。此前为了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所酝酿的十五个题目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评级机构的。但是我发现非常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我搜索了十几二十年间的对评级机构的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发现这个领域比较有意思。就是说现在的论文写的东西,包括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啊,评级环境的改进啊,评级的趋势啊,评级话语权啊,等等,与十年、二十年前差不多,谈来谈去都是那些内容。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实际上对问题的判断已经是有共识的,例如评级体系发展所需要的信用体系支持不够,国际评级话语权太强,评级议价权低,技术信息迟滞,评级技术的局限性,多头监管,业务资质欠缺标准,技术有待提高等等,应当说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现在已经不是单纯讨论的时候。如果围绕评级所进行的研究,可以写二十年都还是这个差不多的判断,我们是否应当反思和改进这个状况呢?与其一味的抨击国际评级机构的话语霸权,不如做一些踏踏实实制度的创新,做一些踏踏实实的技术改进,这才是我认为最关键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中债资信评级业务体系的发布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我认为评级机构发布这样一个业务体系有几重的含义:一是对市场的知识评级和对评级知识的推广教育,以后拜访客户,拿一个册子一讲,知道评级是怎么回事,可以增进市场对业务体系的了解。二是从内部角度来看,现在评级机构通常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我们现有的评级方法,基本上用历史数据的综合分析比较多,单独运用这些模型进行量化的积累这方面的相对少,也可以说数据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评级体系的积累不够的问题。定性分析比较多,定量分析比较少,所以比较依赖分析师的职业判断。那么这就给评级对象的游说提供了空间。三是工作流程方面,这本来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核心环节,但是目前我们评级机构的流程设计,总体上改进空间比较大,真正涉及评级报告的主要包括企业访谈,资料收集、包括撰写和修改,除此之外的环节,和评级报告撰写关系不大,这些环节要如何优化,如何改进评级机构自身的工作效率?四是质量检验标准,目前是欠缺的。刚才中债资信评级的同志也介绍了,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违约情况,那么要怎么评估它的违约损失率,怎么进行测算?总要有机构做这方面的探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评级机构能开始注重自身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数据的积累和对市场的沟通和教育,这应该也会是评级机构伴随着债券市场而发展、乃至将来走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