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研究员:

 

深圳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把香港和深圳的发展特点对照起来看,比较可行的是基于双方的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的发展道路,避免简单的同质化竞争。

深圳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前海地区的发展,可以把香港的体制、开放、法制等与深圳的市场活力结合起来,由此可能产生的创新效应是空间很大的。

例如,中国银行业在新的资本充足监管框架下,面临着资本补充的现实压力,特别是如果要继续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三,资本金的要求就更高了。那么,怎么样来补充呢?如仅仅是依靠银行的内源融资,大概支撑信贷的增长就只能在12%左右的增速,如何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呢?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其中一个可能的创新,就是进行资本性的金融工具的创新,目前内地的资本市场,一级核心资本和核心资本等之间的金融工具缺乏细分,创新不足,使得基本上核心资本就等于一级核心资本,而当前内地的证券法并不不支持优先股等创新工具,从这一点出发,利用香港市场可能是一个途经,在香港市场上这些创新的资本性工具都是现成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的资本性的金融工具难度很小,但是要在内地进行创新则首先进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修订,所以类似这样的做这些领域的差异化的合作,可行性更强,启动起来难度更小一些。

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看,前一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负债驱动,在有升值预期并且与内地的回流渠道逐步建立起来之后,香港离岸人民币的发展动力可能会转向明显的资产驱动。不过,如果升值预期不强烈、或者比较平稳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当来自创新驱动,就是利用香港市场上有优势的领域,特别是创新环境比较灵活,从这个环节切入,空间还是很大的,也容易达成双赢的目标,包括刚才我们讨论的资产的托管体系的建立等,其实也是试图设计一种机制,来利用香港金融体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在一种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是相伴而行的,因为海外市场上的人民币随着国际化的推进会不断增多,这就对本土金融市场的吸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与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本土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是一个不能割裂开来看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不少研究者习惯性地容易把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割裂开来分析,实际上现在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国内和国际问题实际上是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民币国际化其实也具有类似的特征,随着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资金多了,回流规模也会扩大,相应地也必然要求要有一个有吸纳力的本土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动荡时期,即使美国的国债被降级,但是因为其本土金融市场有深度,吸纳能力强,美国金融市场反而成为一个吸收金融动荡中的全球资金的市场,也是一个证明。

在香港的人民币规模逐步积累并扩大之后,还可以继续拓展新的投资途径,例如可以在深圳启动一个连接香港和内地的人民币PE市场,把香港的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国际化的法制环境,与内地富有活力的投资市场结合起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