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今天在旺报撰文,分析全球经济与人民币政策。内容如下。
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反思金融危机的源起与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判断:从国际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产业布局看,金融危机意味着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效能已经损耗殆尽,我们正面临着国际产业重构和新技术取得新突破的挑战。从国际金融体系看,美国财政和经常账户的双重巨额赤字长期内必然引起美元走向衰落,因此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也正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
全球产业链重构
在这两个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同时,也必须改革人民币政策,使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从而全面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
“后危机时代”应该是中国企业重新整合实用的产品、技术、品牌和资源的一个较好时期,也是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好时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者行列并形成重大突破。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购买技术和企业时,能够更好的把握全球产业变化的最新趋势,从而避免收购那些可能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被淘汰、被更新的产业。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人民币一直紧盯美元窄幅波动,这种短期内的危机应对政策既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出口市场,也利于稳定美元价值,从而带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困境。然而,进入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
从中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再度升温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加快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因此,结构性调整比人民币升值更加重要。首先,加快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是促使汇率更为合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也促使国内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调整外汇管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要给企业和居民以及金融机构更大的外汇运用权。
从长期来看,如果美国不能控制巨额的财政和经常账户双重赤字,储蓄率继续下降,那么美元的主宰性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面临重大挑战,国际经济权力格局也势必发生重大调整。
人民币之国际化
因此在这种预期下,中国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加快人民币政策改革,通过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为其谋求更广阔的全球空间。
然而,从当前的进展看,人民币还处于周边化的初级阶段,国际化刚刚起步,进展也十分有限,中国仍然未能改变“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局面。为此,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可在几个方面谋求突破:
首先,在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局中寻找人民币的重新定位。在现有框架下,中国有条件获得在IMF中特别提款权(SDR)份额的增加。目前,中国在IMF中份额为3.72%,2010年可能是IMF份额调整的关键年份,中国有条件在IMF谋求更大的比例和发言权。
其次,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最后,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包括: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程度;逐步开放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在A股市场适时开设国际板;逐步推出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发展我国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