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按:“金融业开始需要深入研究每一个产业的波动规律,去寻找除抵押担保之外的其它信用信息、其他场景,做一个类似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的工作,这些信息同样可以像抵押担保一样,给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10月22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合作与变革”平行论坛上,巴曙松教授如是说。
目前,以“轻资产”为特征的新经济产业正在崛起,对于整个金融制度、融资体系都将是新的考验。立足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转型,金融业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解决产业升级与资源流向间出现的错配性。
科技成为占领未来的竞争焦点
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把握实体经济出现的一些变化。要想清晰地把握中国实体经济的变化趋势,则必须将其放到全球大发展趋势中来定位。
巴曙松指出,此次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特征,这就给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准确地把握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才能更好地从金融角度提供支持。
具体来看,巴曙松介绍了全球化、供应链和产业链重新布局出现的几方面特点,包括从医药行业开始,一些关键的产业正在回归本土市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上升;此外,科技正成为应对冲击、占领未来制高点的一个竞争的焦点。
针对上述大趋势变化,巴曙松进一步阐明了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需要把握住的着力点:首先,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修复供应链、产业链中可能受到冲击或出现中断的环节。其次,支持实体经济扩大内需,在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进行布局,不断提升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以吸引海外机构进行布局。此外,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东南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在细分很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后也不难发现,中国一直以来非常依赖美国市场、欧洲市场的高端电子产品、设备,这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强化同韩国、日本的合作来修复的。”巴曙松说。
巴曙松特别强调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历史上,人类和疫情的抗争史也是医疗和科技进步的发展史。这一次也一样,大家迅速转向云端技术、疫苗、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因此,怎样把金融资源引导到新经济的独特需求里,非常重要。”
面对新经济 传统融资方式亟待变革
如果说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有效、敏捷地让金融的供给和需求方得以匹配,那么在巴曙松看来,目前金融业在支持以科创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方面,依然存在资源错配现象,亟待通过转型来提升实际效率和质量。
巴曙松认为,在中国经济还处在追赶型增长模式,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候,金融业最大的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将它输送到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在这方面是非常高效的、非常成功的,在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培养的主要能力就是动员储蓄。但随着经济开始转型,逐渐诞生出互联网企业、科创企业,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原来的金融体系在应对这类企业时就显得“捉襟见肘”。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生物医药行业60%到80%的资本开支在研发环节,这个环节没有现金流,没有盈利,没有业务记录。传统的融资方式,比如银行贷款或上市,都难以给出支持。”巴曙松解释,新经济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轻资产”,不像工业化、城镇化时期的 “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重资产产业,能拿出抵押担保来申请贷款。新经济产业在经营初期阶段现金流很不稳定,风险相对比较大,如果金融业没有找到适应新经济产业运作规律的服务模式和渠道,金融资源还是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传统产业中去。
“实体经济在转型,但是金融业还在按照原来的制度惯性源源不断地把资源配置到传统产业里,这就是错位。”巴曙松说。
如何破解这一窘境?巴曙松表示,错配就意味着需要金融行业通过制度创新以应对经济转型、科技升级,同时还要找到其它创新型风险控制手段。金融业要研究这些新经济行业的独特需求、独特的产业波动特点,才能更好地将金融资源用于支持产业升级。
“奠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长效机制的主要路径有:一是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化的价格引导资金配置的方向;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融资手段,逐步改变贷款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三是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小微金融机构。”在论坛结束后的采访中,巴曙松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文章原载于“中国银行保险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10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