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很长时期内,人们把金融投融资系统习惯于只是作为外生变量在“生产和消费—自然与社会环境—生产和消费”这一循环过程中间接地影响环境和社会。直到后来,金融研究界才开始关注金融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在面对这些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领域的重大挑战时,当今金融业的进化与转型也呈现出新的趋势,这些变化很可能将重新定义当前的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中国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人们通常称之为“银色经济时代”。《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银色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蓄率的变化会带来投资活动以及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养老金的投资压力与支付压力不可避免地同时加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缺口可能会逐步扩大。显然,老龄化问题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命题。
 
环境与气候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现实的金融运行中,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资的决策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向污染产业,环境问题的爆发也可能会危及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益,对其信誉及财务表现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在注重环保的观念驱动下,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与分配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中国的贫困状况、城乡差距问题依然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来,中国实现了7亿多人口的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的“贫困”问题,以可负担的成本为越来越多的、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是金融业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所以,养老问题、环境问题、不平等问题都是当下所有经济金融界的人士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金融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金融人的责任与使命。《北大金融评论》第2期聚焦“金融何以更加美好”,将从养老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三个方面,梳理金融在塑造美好社会的问题、现状和努力方向。
 
具体来看,在养老金融方面,长寿时代下的银色经济运行,会逐步走向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将进一步加剧养老金的投资压力。因此,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是中国进入银色经济时代之后的必然选择。
 
绿色金融的本质是借金融之手推动社会经济和谐绿色发展。随着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日趋成熟之后,真正涉及环境风险的绿色金融业务会日趋活跃。绿色金融可以支持有大量资金需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只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低碳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产生充足的资金回流,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普惠金融的目标定位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它更强调现代金融发展对弱者的包容和覆盖,虽然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通过市场性原则下的政策支持、监管规范、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对外开放,普惠金融将迎来更为光明、广阔的前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现美好生活,建设更加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庞大的金融市场需求和独特的金融市场环境,通过创新的金融方式,在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既是全球所有公民一同追求的金融发展目标,也必将我们的行动和价值观融入到重新定义金融的经济转型大潮中。
 
文章来源于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