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金融与大湾区发展
 
最近在讨论澳门发展的主要讲话和文件中,都提到了珠澳特色金融发展。横琴作为自贸试验区,在其中发展特色金融肯定是受市场关注的领域之一。从整个产业结构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形态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从制造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创新经济等主导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转型阶段,对照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从原来比较单一、封闭、银行占主导的融资模式,转向多元化、开放、服务差异化的产业结构的形态。
 
目前全世界主要的大湾区,如果从金融角度看,基本形成了以“金融+不同的湾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模式,比如说旧金山是“金融+高科技”,现在美国占相当比例的PE、VC机构在湾区一直十分活跃。纽约基本上是“金融+高端服务”;东京湾区是“金融+高端制造业或者产业”。
 
对照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很有趣的特点是,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梯度非常清晰,几乎同时有世界上这三个对标湾区的产业特征。比如中国香港和澳门,服务业占比超过90%,金融业发展是典型的“金融+高端服务业”。深圳科技创新非常活跃,金融的主要任务可能就是“金融+科技创新”。而其他城市,珠海、东莞等,不同领域的制造业有自己的优势,面临的任务就是怎么来发展“金融+制造业”。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世界其他湾区的情况,均是以城市群来推动各具特色金融业态的形式,如旧金山、纽约等。
 
二、推动珠澳特色金融发展
 
跟其他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优势,通常总结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货币监管体系、四个核心城市。对照来说,东京湾区的企业要实现国际化融资,可能要跑到伦敦、纽约或香港,而粤港澳大湾区不用这么远,从珠海到香港、澳门很近很方便,所以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要把这个独特优势发挥好。
 
珠海、澳门发展区域金融业务,一定要找到它自己的独特定位和特色,目前来看,现实的金融发展需求有几个方面,主要包括:绿色金融发展,金融科技或者说智慧金融,跨境金融的探索,葡语系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还包括葡语系国家的分支机构区域管理中心,从这几个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
 
澳门回归20年庆典的前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珠澳特色金融发展,比如央行推出了支付便利化政策,推动澳门跨境支付发展,将澳门居民个人每人每天向内地人民币同名账户汇款限额由5万元提高至8万元,推动澳门本地电子钱包在内地使用。组织开展澳门代理见证开户试点,鼓励和支持澳门银行在内地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将澳门纳入内地保险资金境外可投资地区,支持内地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投资澳门地区,支持内地融资租赁企业落户澳门,助力澳门特色金融发展。
 
澳门融资租赁发展非常有特色,有一大批融资租赁机构。同时在这里开展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横琴澳资企业可按净资产2倍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并直接在银行办理资金汇出入和结购汇等手续。如果运行比较平稳的话,我想还应当有条件探索进一步扩大。还有灵活调整借债模式,允许横琴澳资企业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借债模式。进一步放宽外债币种限制,允许横琴澳资企业外债签约币种与提款币种和偿还币种不一致,有灵活选择。
 
从趋势来看,珠澳特色金融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中葡金融合作方面,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中国有很多走出去的投资项目,金融机构有条件可以在葡语系国家,可以以澳门横琴作为区域的海外金融管理总部进行集中的管理。
 
跨境金融合作方面,推进跨境融资租赁业务开展,探索建立融资租赁跨境融资市场。融资租赁已经有一定优势,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好。支持澳门机构投资者开展QFLP业务,参与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支持粤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
 
跨境资金流动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怎么进一步扩大,自贸区在其中要发挥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我也应邀参与了澳门相关机构设立各种金融机构、交易所和交易平台的前期讨论,我在参与这些讨论时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从技术上来说,仅仅搭交易平台很简单,系统开发在市场上可能都是现成的,关键是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从哪里来,金融业务无非就是在投资者和流动性、以及投资者和发起人之间建立起媒介桥梁作用,搭了平台以后流动性从哪里来?哪些人来投资?探讨搭平台时,关键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怎么建立流动性上,找到市场的流动性是关键,在岸自贸区能够在在岸和离岸之间实现金融联系的功能,要发挥好这个特点。对于创新型的金融领域,在珠澳地区有条件先设牌照、先设平台做一些探索,进行优势产业投资,如澳门青年创业谷、珠澳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优势。
 
中国香港近年来通过上市制度改革,大幅降低了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门槛。只要你有一个药通过主要经济体的药监部门的一期临床,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市值超过15亿港币,再加上一些上市的相关指标,就可在香港申请上市。这个上市制度改完后,香港就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平台。珠海和澳门在生物医药方面有独特的产业优势,怎么把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带来的溢出效应分享好?一个是积极推动企业到香港上市,再就是把香港吸引过来的挂牌上市的全球不同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到珠海、澳门来做管理、研发总部,从内地找研发人员,再就是澳门国际交流便利,有它独特的便利性。
 
三、政策建议
 
从发展趋势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珠澳、横琴定位,推进珠澳金融业特色化发展,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围绕珠澳金融业特色化定位,发展金融市场,提升珠澳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第二,围绕珠澳的实体经济定位,聚焦金融产业,丰富珠澳金融业态。
 
第三,降低珠澳金融机构跨境展业的直接与间接限制,推动机构协同发展。比如大家经常提出的欧盟单一通行证制度,在欧盟的金融机构只要在一家监管机构获得批准,其他地方就可以进行展业。横琴能不能先试一下?先借鉴欧盟的单一通行证制度,在澳门和横琴先行先试。
 
第四,提升珠澳两地金融基础设施,为珠澳特色化金融合作提供保障。
 
从具体发展路径的角度,这里尝试提出几点发展珠澳特色金融的建议。
 
首先,加强琴澳合作,推动葡语系境外人民币跨境业务。葡语系境外人民币跨境业务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抓住趋势,先行先试做一些工作,这既有利于珠海、澳门的发展,也顺应国家需要。
 
建议二:推动澳门离岸金融市场与珠海跨境金融市场联动发展。打造葡语系国家金融服务平台、以跨境融资平台为路径,推动澳门离岸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还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跨境金融功能的发展等,跨境金融功能比如说结算、投资等方面,分别根据内在业务流程,推动特色金融发展。
 
建议三:以跨境金融合作为主要途径,推进澳门传统业务向特色金融业务转型。跨境金融按功能大致可以从跨境结算、跨境融资及跨境投资三类寻求突破。
 
建议四:澳门在出口保险制度信用方面,需要重点探讨如何支持珠海和内地以澳门作为出口信用支持的基地,来支持澳门金融业、货物、服务贸易的相关发展。从制度、区位和政策优势方面,包括中葡合作发展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建议五:抓住绿色金融发展契机,助力澳门与珠海金融市场协同合作。国际上绿色金融呈现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吸引这部分投资,首先就要满足这些相应的标准。中国内部的产业升级正在向绿色环保发展,也需要这些方面的投资支持,包括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
 
建议六:聚焦珠澳发展、中葡发展合作,强化跨境联动,推动澳门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目前在澳门的融资租赁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怎么把它围绕着珠海和澳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和葡语系国家合作的需要,能够把融资租赁业做出特色。
 
建议七:澳门和珠海推动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转型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就是中低端制造业在迁出,劳动力收入上升,除了支持消费增长之外,投资理财需求也在上升,所以怎么样推动两地资产管理市场相互开放,大家现在讲的理财通就是很好的建议,是否可先在澳门、香港和内地通过理财通的形式实现资金流动的闭环?值得积极探讨。
 
建议八:澳门和珠海一起推动不良资产跨境交易。怎么吸引愿意投资这些不良资产的基金聚集,加速处置不良资产,既是中国消化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让国际投资者发挥专业投资优势、进入中国另类金融市场的机会。
 
建议九:发展金融科技,助力两地金融融合发展。怎么把内地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以横琴为载体来推动横琴和澳门特色金融的发展,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怎么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比如大数据流通,再比如说信用数据的分享,再比如说港澳居民回内地置业、生活、经商时,要在内地金融体系申请信贷,会发现香港和澳门居民的信用资料在内地是没有办法用的,他们在港澳可能已经有自己的金融资产、房子、产业,在银行有很好的信用,但是到内地信用资料找不到,让他们在珠海发展业务很难。怎么建立一个机制,既让港澳同胞在珠海申请信用贷款时,将他们港澳的信用资料让珠海银行认可、接受、判断,同时又能保护相关的隐私,要找到一个技术手段来解决其实不难。
 
建议十:如何进一步把大数据发展成可交易的资产,发展大湾区有特色的数字交易平台。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大数据很重要,关键是怎么把它标准化,变成可交易的产品,现在内地不同领域都有一些探索,但又都好像没有做出很清晰的商业模式。
 
文章原题为“推动珠澳特色金融发展,发展大湾区有特色的数字交易平台”
 
原载于21经济网(2020年1月7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