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不忘初心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词汇,大家通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纵观海内外经济格局,确实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要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最初的发心是否得以坚持,需要的既是一份定力,也需要有在纷繁复杂的变动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感。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我们的团队已经达到不小的规模,已经毕业的同学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经济金融细分行业的不同领域,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天很活跃,教学科研的管理也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应当说,这是我们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下一步的重点,将主要不是关注规模的扩大,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团队的专业水准、学生培养质量、强化团队合作。
那么,我们这个团队的初心是什么?我通常勉励大家的几句警语:“专业立身、慎独行远、服务时代”,是我希望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与基本理念,也是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总结。至于我在开始推动团队建设时的初心,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从我自己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以及学习、研究的经验中,痛切地体会到,海内外的金融界,广泛存在着金融理论、市场实践、政策决策的深刻割裂,即使是在金融市场内部不同子行业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广泛的割裂。
例如,从事商业银行的,对投行和保险知之甚少,这样的情况俯拾皆是,但是金融市场上,不同子行业本来就是内在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仅仅只是了解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局部,怎么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有一个完整客观的把握呢?同时,金融理论脱离市场与政策实际,纯粹变成为了发表而发表的纸面游戏;或者市场实践一味陷入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而并不了解政策形成的逻辑以及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或者政策决策根本不了解理论背景与实际市场状况,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金融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这种理论、市场与政策之间的割裂,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副作用,需要我们采取措施。
第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出口、以及实体经济层面的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金融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却一直相对滞后。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二位,但是金融市场的国家影响力依然相对较低,人民币依然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也当然还没有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这是与实体经济层面取得的成绩不对称的。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不出现金融市场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金融业就不能说是真正崛起了。而要想完成这样的宏大任务,必须要有许许多多专业的研究团队,聚焦于金融业的不同领域,通过持续的专业积累和团队合作,建立起在特定专业领域的竞争力,成为中国金融业逐步崛起的重要专业支持力量。
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专业人才的积累更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持之以恒地构建环境,促进合作,不断提供锻炼机会。同时,以我在不同国际国内金融中心的观察,只有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有了持续的合作,才可能形成真正有执行力的团队,也才能在市场需要的时候有施展专业才干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发心,我在大概二十年前就开始筹划。
首先,要促进金融理论、市场与政策之间的融合,打破相互之间的割裂。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使一个人有机会同时在这几个领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最好在金融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工作过。但是,在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能得到这样工作机会的并不多见,我自己因为机缘巧合,先后在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行、海内外分支机构工作过,也从事过银行的股改上市工作,同时也在证券行业工作过,然后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金融政策研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等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同时通过担任独立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和顾问等形式,在金融机构的不同细分行业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但是现在的同学们要有这样的工作经历不太容易。
一个更为可行的办法,是迅速建立一个较大的学生规模,而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分布在金融理论、市场与政策的不同环节、以及金融机构的不同领域工作,在较大学生规模基础上,再建立持续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机制,让这些处在不同领域的同学坚持跨专业的交流,这样就通过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金融理论、市场与政策之间、以及金融行业不同细分领域之间的融合,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可以从中受益,而我们在这样的团队交流的基础上构建的团队无论是理论、政策与市场、还是金融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来说,都基本是全覆盖的,构建的专业交流的生态也是完整的。
其次,要打造能在中国金融崛起过程中提供专业贡献的团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几年学制内的学习。特别是现代金融市场的运作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专业水准的、有合作默契的专业团队,这样的团队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年为了拿到学位而进行的单独个体的学习,而需要提供持续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学习的环境,需要促进整个团队持续地通过不同场景中的交流来加深相互的了解,建立基本的专业互信。这样,将来有的同学需要组建团队来完成一项复杂的专业任务时,他或者她就应当大致知道可以与谁合作。
一个人在团队中被信赖的人群越广泛,他或者她在需要团队支持而完成一项复杂工作的可能性就更高。课题小组也好,翻译著作也好,网络交流也好,编辑公众号也好,其实都是我刻意构建的不同场景,在这样不同的场景中,既让大家学习交流专业知识,也通过相互的观察来判断哪些人是可信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打造团队的过程。
我也一直向大家强调,在我眼中,没有毕业与不毕业的区别,即使从学制上毕业的,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积极参与整个团队的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推动整个团队的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新的研究成果,进军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我常常告诫已经毕业的同学,希望你们不要掉队,不要养成一味获取而不主动参与主动贡献的习惯,一旦掉队,再要重新加入到进步中的整个团队来,难度就会大很多。
我常常有些遗憾的是,有些在读书阶段基本素质还不错的同学,成长过程中也从团队获得了不少的锻炼与支持,但是毕业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慢慢就从团队活动中消失了,这些同学的数量不多,但是还是有些可惜,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无论你毕业分配到什么城市,只要自己愿意持续学习、愿意积极参与,其实机会与在一线城市的同学是基本一样的,如果看到一些同学过早地放弃自己,专业知识基本上就停留在毕业阶段,作为导师,还是会有些遗憾。
同样机缘巧合的是,我评上正研究员、教授和博导的时间比较早,中国的高校随后进入到快速的扩招阶段,特别是一度十分热门的金融行业,扩招得更为显著,以至于主要的高校都出现教授和导师不足的情况,常常需要邀请兼职教授来协助指导。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没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同时当时也并不限制研究员在高校兼职指导研究生,这种宽松的氛围也使得我可以应邀在多所学校指导研究生,从而实现我此前迅速把学生规模扩大到可以覆盖更多金融细分行业的设想,便于推进后续设想中的专业交流。这有点类似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早期阶段,需要迅速建立宽广的分支机构网络,至于单个的分支机构是否都很有效率,则是设立网络之后的优化的任务。
因此,我指导的研究生队伍得以抓住这样一个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迅速扩招的机会而扩大。反观现在,高校中大批的优秀青年教师已经成长起来,这样青年教师往往愿意多指导一些研究生,我们自然就相应减少了研究生的招生,而避免出现与在学校的青年教师争夺研究生的状况。
与不同高校的合作,也带来了研究生管理方面的新挑战,因为不同学校的要求有差异,学生状况也参差不齐,需要我针对不同学校的状况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还需要根据总体的学生要求,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研究生教学小组、分区域分学校的交流机制等,为在读的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与学习条件,目前在我设立不同微信群中,基本上每天都有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例如文献的分析,课题的讨论,开题报告和论文的修订等等,并且不断把这些要求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总体上来说,这些要求应当是高于现在各个学校对于研究生的要求的,只要学习主动,研究生可以得到的锻炼和指导也是总体上高于主要高校的平均水平的,因为这些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都是有据可查的,也都是记录在案的。
每一位学生如果把自己在我名下得到的锻炼,与所在学校身边的研究生对比,常常会觉得要比身边的同学忙碌不少,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认为这些年轻人能考上研究生,基本功应当是不错的,人们常常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要紧的无非就是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老师抓得紧,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会大很多,这一点也是激励我投入大量时间与学生交流、督促学生抓紧学业的重要原因。
除了建立相对完整的研究生教学培养和科研的管理制度外,我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以自身的行动作为表率。多年来我每天都坚持从我看到的资料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转发给同学们参考学习,目前为止从微信群建立起来就从未间断,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其实看的不多,我在各地出差时经常会抽查询问他们的阅读情况,因为这些帖子都是我挑选过的,他们是否看过,我大致问问就已经可以了解到。另外,我每天都学习研究得很晚,督促自己坚持在从事一线金融市场运作的同时跟踪金融理论与政策的前沿研究,有时候晚上和早上学习累了,也会在群中问候一些大家晚安和早安,我也因此发现多数人的勤奋程度远远没有到还需要什么拼智商的程度,因为群中在线的人员,始终还就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持之以恒的勤奋,是我认识的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一个共同特点,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例外。
在我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学生的来源也在悄悄出现变化,例如,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上大学时期,每年的大学招生大概在30万-50万左右,能上重点大学的数量就更少;现在每年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就超过800万,仅仅在美国留学的就已经达到约40万,留在国内读研究生的同学,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往往更多出生于草根家庭。因此,通过打造这样一个学术团队,客观上也为这些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独生子女们、以及社会资源并不多的学生建立了一个社会保障网络,使得他们在碰到什么需要应急的事情时,可以提供一些相互的帮助。这样的实际事例已经发生了不少,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也很让人温暖,这应当算是打造专业团队之外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有一句谚语说,你把网撒向哪里,你的鱼就来自哪里。我已经过知天命之年,我的同学和朋友中,有不少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也有不少金融机构担任高管,或者在市场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回首过去这二十年,我自己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培养学生队伍,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成绩,应当感谢这个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需要继续不忘初心,下一步重点在提升质量,促进交流合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服务。
因此,对于今年毕业的同学们来说,这只是你们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但是,正如同学们一直所了解的,同学们是否毕业在我看来差别不大,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下去,积极参与团队的专业活动,你们成长中付出的种种努力,必然会有不同形式的成果。
祝福大家。
文章原载于“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30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