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评约翰·S·戈登《伟大的博弈》
圣经上说,有人向盲者说他是基督,盲者抚摸他的手上没有钉痕,回答说你不是基督。
因为多年金融业实际工作的体验,我深感书斋里的道理容易讲得振振有辞,但是许多以先贤道理自命者,如果没有让人见到他有亲历江湖起落的钉痕,自然容易引得市场对其煌煌大言付之一笑。证券市场的发展何尝不是这样?十年前我曾有机会到纽约学习,特地到慕名已久的华尔街和纽约证券交易所考察,也有机会到纽约联储地下著名的金库参观,算是对华尔街有了一点实感。反观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常常见到一些以今天美国证券市场的标准与原则来苛责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言论与做法,这些做法往往对市场发展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美国证券市场的历程,同时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未来,我的建议是:让我们来一起抚摸美国证券市场的伤痕,看看这个市场的来龙去脉。“回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把美国证券市场的来历看清楚了,才有回顾与指点的空间。《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这本译著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抚摸美国证券市场伤痕、寻找市场脉络的很好的机会。
在《伟大的博弈》一书中,作者约翰·S·戈登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表现出十分友好的姿态。西方史学家修息底德强调,“历史无非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这本书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历史哲学。通篇常常可以见到引人入胜的掌故与趣闻,其间不乏引人深思者。例如,书中提到,美国1933年《联邦证券法》颁布之前,股市上的多空决战,不取决于资金实力与市场判断,而是更多取决于庄家控制的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在介绍不同时代的美国投机狂潮时,书中提及20世纪20年代,不少投资者希望分享航空业的增长,疯狂购买一家叫做“海岸航空公司”的股票,而这家公司实际上是铁路公司。
《伟大的博弈》是一本有一以贯之的经济哲学和经济理念支持的历史读本。人们常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样的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无论作者如何强调自身的独立与超然,都是如此。人类知识的演进,往往来自于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解读和反思,来自于直面现实事件不断更新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标竿。在这本书貌似散乱的历史故事中,作者始终强调了现代资本市场发展的逻辑和基本的信念,那就是:把华尔街的兴衰放到整个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来把握,是关于华尔街的“大历史”;强调亚当·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念通过华尔街的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书中起起落落的关于华尔街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作者给我们强调的资本市场的自我演进、自我探索、自我修复、不断尝试的活力与韧性。在作者专门为中文译本续写的章节中他强调:“或许,只要这个世界有人需要资本,而又有人能够提供这些资本,在曼哈顿南端的这个伟大的金融市场就不会消失,会有无数的人们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该书的译者在每章之前撰写了简要的导读,同时,译者还设法当面与作者进行了对话和访谈,作为附录。在每章的结尾,又补充了“同一时代的西方和东方”的对照内容,从中可以对照西方和东方的起落兴衰。实际上,中国文化一直是相当开放和包容的,历史上强调最多的不是“民族”和“国家”,比较广泛接受的理念是“天下”,梁启超先生曾经有一个宏大的历史写作计划,就是把中国的历史放在全球的历史大背景下来重新把握和梳理,从中看出中华文化与全球文明的互动与演变趋势,避免封闭与隔离地把握中国历史。可惜梁启超先生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巨著。因此,读到译者在每篇文章附录的西方与东方的对照,重新让我想起梁先生的这个宏伟的设想,也让我感叹证券市场在推动大国兴衰更迭对比中的神奇力量。另外,在书中的图片中,除了原书作者提供的一系列难得的历史图片外,译者在华尔街拍下的几张照片也饶有趣味。事实上,译者对于原书的相当多的介入,使得该书变得不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译著了。
另外,对于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人士来说,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相应作一个对照,也是十分有趣的阅读体验。在美国历史上,因为出于黄金投机交易的需要,华尔街事实上早于林肯总统知道了葛底斯堡战役的结果;同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个监管机构的官员事前强调的内部座谈会在上午召开之后,当天下午往往就能够在网络的BBS上见到会议的内容。中国证券市场上曾经经历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股市如赌场的争论,实际上在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美国政府也曾一度以“屡败屡战”的决心打击投机,希望将投机活动驱逐出美国的证券市场,结果导致市场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以至于一位美国的投资家调侃说:“当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称我为赌徒;后来我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我成为一名投机者;而现在我被称为银行家。但其实我一直在做同样的工作。”1975年美国放弃了持续长达175年的固定佣金制,引起了市场相当大的震动,对照中国证券市场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推出了这一举措,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历程,也从这种观照中得到确认。
如何应对证券市场的恐慌?格林斯潘和本杰明·斯特朗共同认可的一个策略是:对于市场恐慌,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市场。1987年美国股市崩溃时,美联储给所有的人打电话:你需要钱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于是,作者认为,正由于此,美国没有再见到1929年那样的股灾。但是,在中国,可行的应对市场恐慌的措施是什么?类似美国的这种应对措施是否会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正在寻求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不发挥证券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投资等方面的作用,不通过建立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来扩大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无疑会加大和平崛起的难度。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中,中国的GDP分别是英国的四倍、日本的五倍,却依然战败?筹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美国历史上,华尔街支持了北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融资,促使其战胜了在财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华尔街也在战争的刺激下走向繁荣;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南方政府片面依赖货币发行,导致通胀率达到9000%。证券市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全世界的灿烂文明中,中华文明可以说是历史感最为强烈和深厚的文明之一,梁启超先生就强调,中国古代,史外无学。通过阅读这本美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可以见到一个色彩纷呈的传奇,正如作者所说,“在华尔街的这个伟大的博弈场中的博弈者,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们都是,也永远是普通人”。
这一个带有沧桑感和历史感的评价,让我们似乎看到这个市场的“钉痕”的依稀痕迹。
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