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巴曙松 徐晓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嘉伟(新时代证券)
 
2018年,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的监管要求逐渐落地,实体经济累积的风险逐步暴露,加上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截止到2018年9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87%,较上季末增加0.01个百分点,创下了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绝对值接近2003年的高位水平,其中次级不良贷款为8395亿元,可疑类不良贷款为9032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为2895亿元。
如何处置银行体系内不良贷款一直是中国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不良贷款的有效处理不仅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但原有的核销、向AMC转让等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需要,需要拓展新的渠道处置不良贷款。本文通过分析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未来中国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概述
 
(一)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简介
 
按《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的规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指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他监管部门认定的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不良贷款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不良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证券化融资工具。
 
 
与其他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相比,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优势较为突出:增强了银行所持不良债权的流动性;实现破产隔离,让不良贷款真正“出表”,减少风险资产的占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财务数据;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促进相关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一次性处置大量不良资产时,处置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采用的超额服务费机制增加了银行等发行机构的发行意愿。
 
(二)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现状
 
截至2018年12月初,今年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26单,发行总额108.72亿元。而相比较来看,2017年银行间市场共发行19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129.61亿元。虽然自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试点以来,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单数有所上升,但总发行规模缩小。且综合来看,产品的发行金额较小,规模在5亿以下的产品较多,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2018年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相关信息
资料来源:CNABS
 
根据CNABS提供的数据,从行业来看,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较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域分布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但2018年的数据显示,与之前相比,湖北、河南、重庆等中部地区占比有所增加,反映出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东南沿海向中部、西部、华北等地区转移的趋势。
 
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AAA级发行利率与同级的中期票据相比,二者之间的利差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体现了市场对资产质量的评价有所下降。
 
二、不良贷款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良贷款证券化在处理不良贷款时有显著优势,但其起步较晚且规模较小、品种较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交易结构单一,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中国市场上发行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为实现出表,往往选择以设立 SPV的方式转移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整个交易结构中通常只包含一个SPV,容易在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以及税法上出现问题。具体来看,在法律法规层面,现有法律法规在SPV设立、信托受益权的法律地位、抵押权登记、税收中性等方面缺位使其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且当前还未出台针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监管规则,因此只能套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在会计政策层面,会计处理过程中判断不良是否出表的主观性较大,且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商业银行持有次级证券化产品计入当期损益,给作为发起机构的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压力。此外,单一的交易结构也难以满足多层级的投资者需求。
 
(二)基础资产差异大,产品定价存在困难。
 
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变化与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和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在高增长阶段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大面积出现且回收的难度加大;当某行业出现全行业调整时,涉及到该行业的资金回收都会出现问题;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处于产业转型期、破产企业较集中的地方,不良贷款回收难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考虑到分散风险的要求,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差异很大,且往往分散于不同的省份,给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定价带来困难。
 
(三)信息披露不完善影响产品估值定价。
 
虽然《指引》对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环节、存续期间、重大事件以及信息披露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增加了对不良贷款基础资产的回收率预测及现金流回收预测等信息、证券化相关机构处置不良贷款历史经验及相关数据等信息以及尽职调查、资产估值程序和回收预测依据等信息的披露要求,但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如抵押贷款需分析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查封物情况、借款人和保证人偿债能力,而信用贷款主要基于不良贷款的历史回收情况,结合宏观环境这一背景,综合考虑资产的逾期期限、借款人年龄、授信额度、所处地区、职业等信息,预测资产池回收金额,但在实践中不良贷款及其抵质押物缺少透明度,存续期财务报告和受托报告编制基础还未统一,部分产品的存续期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延迟披露或未得到合理披露,导致中介机构和市场投资者难以获取资产池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影响对产品的估值定价。
 
三、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相应的监管措施、法律规定、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在未来需要完善外部政策、发挥供求双方积极性以积极培育市场,发挥证券化形式处置不良贷款的优势。
 
(一)交易结构设计多样化。
 
目前中国市场上发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通过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至 SPV 以完成出表,交易结构中通常只包含一个SPV,从而在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以及税法上存在问题。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在不良贷款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上逐渐形成了双SPV结构,如韩国的境内境外双SPV 结构。其境内 SPV 是韩国第一证券化公司,境外SPV是韩国资产基金有限公司。韩国第一证券化公司通过不良资产转让给韩国基金有限公司,以两层架构的形式确保破产隔离。此外,韩国资产基金有限公司注册于无金融管制、税费低廉的离岸金融市场开曼群岛,税费负担大为减轻。但当前中国市场上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交易结构还较为单一,未来可在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前提下,在原有基础上开创新模式。
 
(二)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回收测算。
 
中国进行不良资产交易一般采用“抽样估值、分类推广”的方法,通过分析抵质押物价值或担保状况以测算回现概率,在此基础上计算加权平均回现率,进而对可回收现金流进行预测。投资者则可根据现金回收预测,结合超额抵押率、资产服务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历史等信息,预测预计回收现金流相对资产支持证券的覆盖程度。而在国际上,美国则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如 Credit Risk 等多种量化手段进行回收测算,韩国在折算率、现金回收假定基础上采用现金流分析法,中国可吸收国外有益经验,不断提升对不良贷款回收现金的预测水平。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服务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基础资产数据信息、抵质押物拍卖或交易信息、安全管理、二级市场交易信息等服务,鼓励平台上各方参与回收款的预测,便于投资者在进行公允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
 
(三)发挥资产服务机构的资产处置能力,提高对回收现金的预测水平。
 
在中国现行模式下,作为发起人的银行同时兼任资产服务机构,贷款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市场化程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可能出现道德风险等问题,而资产服务机构资产处置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现金流收回的金额和效率,不利于投资机构进行估值定价。为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在国际案例中常引入资产服务顾问对贷款回收进行监督,此外,在美国,有稳定现金流的抵押贷款服务权(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可作为基础资产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资产服务机构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而稳定的现金流也为投资者正确定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当前监管要求,加大创新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包括资管新规在内的监管细则出台后,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豁免新规中的部分规定,已被众多金融机构视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而根据银行理财新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本行发行的次级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面向非机构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于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受限,但允许部分投资者参与到不良贷款市场,以满足其高风险偏好。对于券商资管来说,其可凭借积累的团队和投研能力,发挥ABS定价、风险定价、资产获取等方面的优势,在众多资产中选择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发挥主动管理能力,参与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市场。此外,各金融机构应响应政策号召,支持经营出现暂时困难但前景良好、治理结构完善的民营企业以及绿色企业等以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未来发展中,银行必须要以培育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为重点,采取适当的处置手段与方案设计,在发行过程中进行全流程反馈和改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展望未来,在监管革新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行业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在防范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且伴随市场更充分的竞争,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将会向标准化、透明化、市场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成为处置不良贷款的新蓝海。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处理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的?》.悟空问答.2017年12月2日
 
[2] 巴曙松等.《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当代金融研究》2018年第3期.38-46页
 
[3] 巴曙松.《中国四大AMC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是如何获利的?》.悟空问答.2018年2月15日
 
[4] 王刚 王彦伟.《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进展、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银行业》2018年第2期.51-53页
 
[5]李峰.《银行视角下的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2018年第22期.
 
[6] 刘润佐 周冠南.《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投资分析》.《中国金融》2017年第2期.66-67页
 
[7] 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450-460页.
 
[8] 招商证券-债券市场专题报告《全球视野的不良资产证券化》2016年5月13日
 
文章原载于今日头条(2019年1月1日),发表链接为https://www.toutiao.com/a6641489842158977539/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