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要求,银保监会日前制定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商业银行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是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主体,资管新规推动的资管行业转型,银行理财的转型最为关键,影响也最为广泛,设立子公司的模式为促进银行理财的转型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由2017年全球资管公司排名可知,前20家资管公司中有半数公司的母公司属于银行系,包括瑞银、摩根资管等。从国外成熟市场大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资产管理不是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但由于其在维系客户关系、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粘性等方面作用明显,银行往往将资产管理业务放在主营业务、核心板块的位置。
 
而在中国,资产管理至少在目前看仍不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营核心业务之一,具体表现在人员配备和资源投入等相对有限,与银行内部的其他业务的联动较少,有的银行资管的运作模式一度更多发挥的是监管套利的部分功能。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余额29.54万亿元,占全国资管规模比重近四分之一,但相对于银行总资产252.40万亿元来说仅占11.7%。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早在2012年末,美国银行业资产管理规模12.75万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资产13.07万亿美元的97.6%,二者基本相当。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若能及时增强投资研究、风险控制能力,加强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产品转型来发挥客户、渠道、品牌效应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则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行业转型过程中占得先机,并带动银行资管和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进程。
 
但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资管新规要求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当下,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既不能延续过去“表外银行”的惯性思维,又不应简单成为公募基金的翻版。资管子公司为银行理财提供了一个成为独立法人来发展的空间,但同时相比于其他已运行多时的资管机构,独立的运作机制也使得银行资管在人员配备、投研能力等面临新的考验。
 
文章原刊于《中国证券报》(2018年12月3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