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虽然都被视为诺贝尔奖,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有其特殊性。与其他五个奖项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奖严格地说并非诺贝尔奖,并非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其标准名称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也多有变动),是在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由该银行提请设立,并负责捐赠奖金,由诺贝尔基金会统一使用。当然,具体的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同。不过诺贝尔奖官方网站还是明确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诺贝尔奖(Not a Nobel Prize)”。1969年第一次颁奖以来,截至2017年,49届里共有79人获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旨在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与其他五个奖项有所区别,但仍坚持这一宗旨。因此,该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学科的影响。一直以来,经济学的科学性一直存在各种争议。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导向下,包括计量经济学在内的各种数学、统计学工具的引入,推动了经济学在科学化方向上的不同尝试。1969年第一届获奖者朗纳·弗里施和简·丁伯根的主要成就在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的获奖,显著地推动了经济学科的数量化。同时,诸如发展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经济金融学科的细分领域,也都因为诺奖的导向,而逐步在经济学界大放异彩。另外,从我们同龄人的专业阅读看,几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系列丛书,可以说奠定了不少研究者的专业基础,例如台湾银行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版版等。
二是对人类经济金融活动的整体影响。从亚当·斯密提出人类经济社会“看不见的手”,现代经济的关键词就逐步从“重商主义”过渡到“自由贸易” + “市场”的模式;直到1936年,凯恩斯革命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解放出来,当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时,西方经济已经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高速发展了25年。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石油危机冲击的叠加,西方经济面临着大萧条以来从未有过的迷茫和彷徨。197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该年奖项版给了饱受争议的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与冈纳·缪达尔一起获奖)。当时的哈耶克已经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已经落寞了近二十年,在当时如日中天的凯恩斯主义的背影下,当年大战凯恩斯的他已经转入其他领域的研究。哈耶克的获奖,加上随后的弗里德曼等自由主义者相继获奖,西方经济终于迎来英国的撒切尔改革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而中国也正是在此时拉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另外,比如1987年的索洛、1997年的斯科尔斯等人的获奖,也都分别对经济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领域的期权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的影响。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获奖者屈指可数。事实上,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很长时间以来,都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的特别关注。个别专注这类国家发展的学者也很难进入经济学的主流。一般的观点是,经济学并不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穷国所应做的,无非是向富国学习。1979年,西奥多·舒尔茨与阿瑟·刘易斯凭借他们在发展经济学中的贡献,获得该年度诺奖,发展经济学终于登堂入室,进入到经济学科的殿堂。
说起发展经济学,就常常提及我的导师张培刚教授。作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于1945年完成答辩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可以说,他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位发展经济学家一道,共同推动了发展经济学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并成为一直活跃到现在的重要经济学科。
尽管自成立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就伴有各种争议,实际上还有几位获奖人就曾呼吁废除此奖,2001年,诺贝尔家族成员也曾发表公开信,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认为该奖降低了诺贝尔奖的格调;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也曾在1997年呼吁瑞典皇家科学院废除该奖,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人类生活,尤其是经济活动的诸多积极影响,却是无法抹煞的,如同过去这些年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将继续在争议中前行,并发挥重要的经济影响。
文章来源:知乎(2018年9月17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