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在当前商业银行监管实践中,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主要有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等。
一、指标含义
(一) 存贷比(Loans/deposits,LD)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即指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值。存贷比曾经是商业银行法中明列的监管指标(当时规定该比值不大于75%)。目前该指标实际上已不再作为硬性监管要求,更多地作为监测参考指标之一。
(二)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 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 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
(三)净稳定资金比例(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 其中,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各类资本与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对应的可用稳定资金系数的乘积之和。 所需的稳定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各类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以及表外风险敞口与其对应的所需稳定资金系数的乘积之和,取决于银行所持各类资产以及表外风险暴露的流动性特征、剩余期限。 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 目前,LCR和NSFR的监管要求适用于资产规模不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
二、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相对优势
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这三个指标的根本不同在于如何判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的流动性匹配情况。
存贷比假定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为贷款,主要负债为存款,贷款(资产)主要由存款(负债)支持,贷款相对于存款的比例越高表明流动性风险越高。此外,由定义可知,存贷比是静态指标,无压力情景设置,不考虑期限,重在对存款、贷款现状的把握。
相较之下,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设置更为全面,总体而言更为科学,表现在:
一是能够更为全面、精细的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差异对流动性的影响。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覆盖了商业银行全部表内外业务,并能根据各项业务特性及其流动性差异,对其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而存贷比仅笼统考虑了存款和贷款总额,并未区分存款、贷款细项的期限、性质不同所导致的流动性差异。
二是引入压力情景假设,能够更为动态和前瞻的反映商业银行短期及中长期流动性风险情况。而存贷比为静态指标,并未考虑压力情景冲击,情况反映较为滞后。
三是能够更为灵活的体现监管导向。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监管体系中,对不同的资产负债业务设置了不同的流动性权重系数。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不同业务类别、期限及交易对手的流动性系数调整,更为细致、灵活的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如支持零售和小企业业务发展等。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8年2月20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