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7年12月12日,巴曙松教授受邀参加“2017首届亚太资产管理峰会”并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差不多20年前,我在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做副行长,所以自那以后每年都要来很多次。我们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资产管理行业在推动着浙江、杭州的经济发展,资产管理行业自身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浙江的资产管理行业,我们要把它放到整个国家的大背景下看。我们要更好地看清楚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要把它放到全球、亚太更大的背景下考察。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课题组前一阶段专门为今天的盛会准备的研究报告,供大家批评指正。
 
我想和大家谈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概况;第二,细分的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情况;第三,金融科技在助力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升级换代的趋势;第四,“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亚太资产管理行业跨境业务发展的影响。
 
一、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概况
 
1、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迎来了关键增长阶段
 
总体上来看,截止到2016年底,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总额到了16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2%。而在这其中,亚太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16年底,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规模大概有多少?109万亿美元,比2015年底增长5.83%。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在全球规模中占到了65%,遥遥领先于其他地方。主要的推动力量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诸如保险等新型投融资形式的发展以及金融的深化。
 
2、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的归因分析
 
我们再来看亚太地区资产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主要依靠GDP的强劲增长带来的新增财富。这个新增财富对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贡献率,在亚太地区超过65%,远高于其他地方。而在北美,主要是存量部分的增长,主要依靠资产增值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上涨。
 
3、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四大特征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用刚才杨再平秘书长的话,储蓄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样直接驱动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它典型的特征。第二,高净值客户增长非常快,资产管理行业的需求非常强劲;第三,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也是增速最快的离岸资产管理市场。这里面,如果我们跟不同的离岸市场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到背后增速的差异;第四,金融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果大家回顾十四五年前,那时候谈资产管理主要就是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我们十几年后再谈资产管理,它的基础资产的多样化、参与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参与的开放性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4、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四大结构变化
 
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我们看到近年来呈现出四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第一,监管在强化。中国最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强化,其实在亚太地区里面也是有类似的强烈的趋势;第二,被动投资占比在明显提升。大家都买指数了,主动管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第三,在这个竞争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亚太区资产管理机构的收入在面临下滑的压力。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公众参与投资的成本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在竞争中提升了;第四,新的主体在不断增加。私人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参与到竞争的过程中。
 
5、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一个,它的开放程度在进一步提升。这不仅包括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把大中华区主要的交易所连成共同的市场平台。而且在亚太地区,很多主要的市场在互认基金,在共同的投资计划的互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金融科技是亚太地区非常活跃的影响到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增长动力,它逐渐地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等方面,正在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模式、业务流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就是货币基金的崛起。大家现在评估起来,说货币基金的规模还有限,一万多期充其量相当于中小型的股份制银行。但如果我们对比当年美国的货币基金崛起对于银行储蓄的强大的替代和对利差的冲击,我觉得经过规范之后,这个替代过程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有非常大的差异,这60多个经济体非常多元化,这样就为跨境并购以及并购基础上的大量投融资和资产管理带来了增长的机会。
 
二、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情况
 
1、美国
 
(1)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三大特征
 
我们看看亚太主要市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以美国为例。第一,我们看到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赢家通吃。我们看前十大基金公司的市场占比,从十多年前占47%到去年占58%,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这其中,跟刚才这种被动投资占比上升有直接的关系,再加上债券基金的大规模流入。在这一点上,趋势非常明显。第二个,其实跟第一个直接相关的是,指数基金本来成本就低,再加上主动型管理的业绩欠佳,整个费率在持续下降。第三,美国的产品发展非常分化。最典型的是共同基金的增速放缓,ETF和指数型基金持续的资金流入,加上对冲基金普遍业绩表现欠佳,这几点,直接影响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
 
(2)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美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第一,投资者还是青睐被动型的产品。从2016年管理资产净流入的排名来看,美国的资产管理市场被动型产品在持续增长,在前十五大策略里占了五个席位。资产管理领域,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喜欢到奥马哈参加巴菲特的年会,我也跟着起哄去过。巴菲特老先生八九十岁,身体状况非常好,他在几十年前和华尔街对冲基金打了一个赌,他说你们是跑不赢指数的。如果你要输了,你得给我的慈善基金会捐一大笔钱。我们将来第二届论坛的时候也可以搞一个类似的赌局,看看在中国主动型管理能不能跑得赢指数。目前看,我看了一下巴菲特老先生给的PPT,对冲基金是输的,就是大跌的那一年,对冲基金可能因为仓位新,指数少,其他的年份都没有指数型被动型的表现好。
 
第二,正因为如此,另类产品、特殊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就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投资者特定财务的需求,比如目标日期基金、通胀保护债券,解决特定主体的资产管理方案。
 
第三,金融科技越来越融入到资管行业,技术在推动创新。一些优秀的资管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未来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很可能同时也是一家优秀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再加上智能投顾的快速发展,费用低廉,门槛低,客户资源能够整合起来,形成非常大的推动力。
 
2、中国(不含港澳台)
 
(1)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也是在亚太区越来越重要的资管市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2007年之前,那时候基本上是标准化的最开始的股票,后来开始有一部分的债券市场,公募基金为主导。2008年到2012年前后,我们看到信托崛起,一些刚兑性质的固收和类固收的产品。到2013年、2015年,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跨机构、跨行业的产品大规模地发展,机构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发布报告之前,也要掺杂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我原来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就是新的基金公司成立、新产品发行要去投票的。当时每年新增的公募基金家数1-2家,当时一共只有七八十家。我跟当时的基金部负责人说,像我们这样批下去,我们中国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机构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很繁荣、很多样化?就这么一年一两家,太慢了!他说那你觉得想搞多少?我说怎么着后面得加一个0,加一个0都不一定够,最好是加两个0前面再加一个1。前一阶段,这位负责人跟我说,你记不记得我们那一次的对话,我们现在这个任务完成了。现在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的基金管理人,就差不多有一两万家。当然,发展快了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监管不一定跟得上,所以我们看到2016年开始建立资管监管的新框架。特别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之后,特意打破“一行三会”监管的区隔,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框架,这为资管行业的下一次腾飞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2)存在进一步改进空间
 
下一步,我看会越来越多元化,主要还是围绕着银行。很多的资产转来转去,还是在银行的表内、表外系统内转。怎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目前主要的还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占主流,往往多少带有一些刚性兑付的特征。怎么增加净值型产品的比例?而且在目前阶段,中国产品有非常强的影子银行的特性。在现有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影响下,还是融资需求驱动占主导。我们怎么改变这么一个特点?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也好,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需求。我为了写这个报告,拜访了一些互联网金融和普惠机构,需求很大,很活跃。但却是有一些无限的扩大,有很多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引发了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因此,总结谈一下,完善投资设计、建立统一的资管监管框架就非常重要。
 
(3)加强监管、完善顶层设计是未来的主基调
 
我们内部架构怎么样再调整?完善产品结构,完善行业的结构,进一步地对外开放,来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特别是国际化的资产管理市场竞争主体。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了,三年内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外资可以占51%。三年后,类似的限制比例政策取消。我记得那时候在证监会做基金评审委员的时候,有好几家国际一流的大型资管机构,如果不能控股,它坚决不进来。他说我一定要等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自己控股、当大股东,才可以把投资理念、投资框架、风险管理得到比较好的实施。如果我只是作为小股东,可能没有话语权。所以预计这个主动降低的壁垒,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投资的理念。第三个,“非标转标”以后趋势继续会有,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快速发展,来推动标准化资产占比的继续上升。
 
3、香港
 
(1)资产管理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香港是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总裁今天也专门来参加我们的会议。我们看到这些年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长,整个资产管理规模在稳步上升。五年期间,上升的幅度为45.3%。在香港做资产管理,参与主体必须要领取我们通常说的9号牌。9号牌领取的数目,从2015年的1135家上升到1300家,参与的主体在大幅上升。当然,其中增长占比最高的,原来为美国的市场主体,张克所代表的美国亚洲金融协会在美国的机构申请的9号牌是排在最多的。今年开始,中资申请9号牌,比如说杨再平秘书长、曹德云秘书长的会员通过香港的9号牌来拓展资产管理平台的比重,已经成为第一位。
 
同时,我们也看到,从香港的基金管理、资金管理的参与主体来看,持牌法团是主要的参与者,私人银行上升势头很迅猛,基金顾问业务总体规模比较平稳。从投资者来看,香港毕竟是一个国际化的或者是离岸、或者是开放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海外的投资者的资金占比是它的主要来源,股票配置超过一半。
 
(2)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搭建互联互通机制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搭建了一个非常强的风险可控的互联互通机制,使中国本土的机构能够实现家门口的国际化配置。也就是说你不用去熟悉国际规则,你就延用熟悉的本土规则,通过互联互通就能够做资产的国际化配置。所以,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进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门户的地位。特别是债券通,是今年7月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在香港宣布启动的。在宣布启动之前,大家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是从这半年来的实践看,吸引了大量的多元化的国际机构和很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在岸资产管理的投资。不仅丰富了中国债市的主体,也有力地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因为债券通首先启动的是北向通,是海外资金流入中国债市投资。所以在当时人民币有阶段性的短期贬值压力的时候,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3)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有几个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第一,跟金融科技的进一步融合相关。我在香港开会,香港的金融界的同事越来越意识到金融科技有巨大的需求,在有些方面可能还相对落后了。所以,我们看到香港在积极地进展之中。大家以后去香港,现在也可以在711用微信、支付宝买东西,并且应用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展。同时,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推出预设投资策略DIS(“懒人基金”),费用更低,导致香港市场的基金管理成本的降低。开放型基金公司来促进基金投资的多样化,以及香港市场会陆续推出在互联网框架下更多的资管产品,目前只是股票二级市场的一部分产品,债券的北向通。在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的行之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就有条件把它拓展到ETF,拓展到衍生品,拓展到商品,拓展到新股市场。
 
4、新加坡
 
(1)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强劲
 
新加坡也是亚太地区非常活跃的资产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市场,它呈现出跟香港很多地区非常类似的走势。比如说新加坡资产行业发展主要是海外投资者流入占主导。基金的净流入,从2014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房地产、私募、资产投资等带来的收入比较少。再一个,近几年管理的资产以股权和债券为主,另类投资占比目前还不是太高,但是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
 
(2)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驱动力
 
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也是一个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离岸金融中心。在国际的合作方面,因为它跟香港比没有香港那么好的环境,比如说依托中国这么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但是,它的积极的进取,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是非常的积极。一个交易所的负责人说,说我们什么新的项目都敢试一下。那么,它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与传统银行贡献互补、积极的税收激励和监管理念上的调整。
 
三、金融科技助力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升级换代
 
1、从技术发展角度看金融科技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塑
 
浙江的金融科技在全国甚至是在全球都非常领先的地区。实际上金融科技在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里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会推动着金融科技,再推动着资产管理行业,从一些边缘的环节(支付结算)开始进入到投资理财、线上交易,然后再到监管、融资、后台支持这样一个不断的拓展,我们把它分为1.0、2.0、3.0,体现了科技和资产管理融合的深度。从最开始利用它作为一个渠道,到开始进入信息采集、风险的定价和投资角色这些领域。
 
2、从业务运作角度看金融科技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塑
 
从业务角度看,金融科技对资产管理行业正在不断地形成一个重塑。从投资研究、投资交易、投后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产品的开发、销售、业务的条线这些不同渠道进行渗透。
 
3、金融科技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带来了自动化、低成本的运营模式,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比如说数字化、人工智能、金融资产管理的创新。第二个影响,金融科技推动着无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行产品推广的非常重要的特色和渠道。现在到了年末,在微信上有一个笑话,说以前这个时候人流量大,是小偷非常活跃的时候,现在小偷也受到金融科技的压力,人们不带不现金了,小偷过年偷不到钱,没钱回去过年怎么办?所以他必须要学习新的技术,比如说黑客技术、偷盗密码的技术,否则这个行业因为中国的无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第三个,中国的智能投顾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降低投资门槛、透明化投资信息和落实普惠方面发挥非常基础的作用,特别是藏尾的客户,传统的经济是覆盖不到的。
 
4、发展金融科技给亚太地区资管行业带来的合作新机遇
 
前两天,中国证监会刘士余主席跟我们小范围交流,我们几个讨论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要充分地意识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我们证监行业的影响,监管部门怎么引导它健康发展,提升自己运用大数据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我走的时候说今天开会具体内容保密,但是题目、趋势和判断是可以说的。当然,媒体就不要报道了,供现场朋友参考。
 
整个亚太地区发展金融科技,给整个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会带来新的合作的空间。我们看2017年Fintech前一百名单里面的前十个,中美成为最活跃的市场,另外一个是德国和英国。这些新兴的力量,会带来新的业务合作的趋势。
 
同时,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地区,在中国市场客户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接受能力很强,在美国市场确实有原创性的技术的优势。我们看其他的几个市场里面,金融科技对资产管理的融合形式、进展程度有差异,就带来了巨大的合作空间。我有几个朋友在美国上市、在中国做金融科技的负责人说,亚太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寻求他的意见,他说不同国家应该是一个互相欣赏、寻找合作空间的。他说美国的投资者应该欣赏一下中国的投资者快,市场反映灵敏,对客户的响应很快。中国的金融科技资管机构,应该欣赏美国市场的有深度的产品,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有深度的市场、有效率的市场,然后主动地通过金融科技来提升它的效率。美国的同行要欣赏中国的金融科技,填补了很多的空白。而美国市场是在原有的已经比较发达的传统金融体系上,它覆盖很充分了,提高了效率。中国的金融科技,往往是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覆盖一个空白的市场,然后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合作的重点在于综合各自的优势,怎么实现金融科技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本土化。合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并购、业务合作以及基于金融科技的资产管理的不同领域的合作,从趋势上来看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在不同的经济体实践探索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合作的空间。
 
5、金融科技给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监管带来新挑战
 
当然,它带来的挑战就是风险更加多元化,而且风险也更加隐蔽。比如程序化交易,一个参数错了,一时半会儿发现不了。比如众筹,早期公司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能够了解的还是很有限。再一个金融科技,使得在网上的跨地域、跨时区的服务明显增多,一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已经很难触及这么多跨市场、跨产品的多元化机构,怎么进行多元化合作?第三,风险传染,互联网天然的具有突破界限、突破壁垒的特性,使得它不断渗透不同的金融领域、不同金融区域,金融工具的快速迭代加大市场风险的传染性。
 
同时,我们看到各个国家确实在强化监管。但是总体上来看,跟活跃的行业创新比,整个亚太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就是监管创新还是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不利于以金融科技为纽带的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合作和深入。
 
监管合作和下一步的沙箱,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合作趋势。我们也在这里呼吁,比如说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机构要建立亚太地区的金融科技和资产管理的监管合作组织,来制定亚太地区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标准,完善监管的沙箱,为产品创新留一定的余地。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在资产管理机构、产品和服务监管中的应用,我们的监管也要跟上。
 
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亚太资产管理行业跨境业务发展
 
1、“一带一路”倡议为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谈谈“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资管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在全球出现逆全球化趋势的条件下,推动跨国合作、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全球化新空间的一个重大的倡议。但是,它们沿线从金融角度来说,确实有巨大的融资的需求。同时,因为它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很大,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发展阶段差异也很大,这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活跃的并购活动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服务的需求。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对对外投资做了适当的规范和引导,一个钢铁厂买足球俱乐部或者类似电影的投资明显下滑,买房地产这些领域的下滑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并购稳步上升,我们从数据上没有看到受影响的趋势。在背后,也看到了政策引导的方向。
 
这些“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体有明显的金融支持力度的不足,确实也存在着储蓄缺口和资本缺口,需要行业内、区域内更广泛的合作。而且这里面的融资体系,总体上并不太发达。
 
2、亚太资管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具有良好合作基础
 
我们怎么通过区域的合作,来改变这么一个信贷供给不足、资产证券化率低的状况?而亚太地区是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的聚集地,我们看到发布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指数里面,全球十大国际金融中心里面有七个在亚太地区。怎么把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好?而且亚太地区资本充裕的经济体、企业和机构对外投资的需求非常旺盛,怎么把需求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怎么把需求变为带动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动力?我觉得这是下一步把“一带一路”倡议和资产管理主题结合起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把国内业务海外化,把海外业务本土化,或者把我们的业务进一步全球化拓展,这就取决于我们怎么提升全球的资产配置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或者说怎么把非标准的、分散的、差异化的60多个经济体的融资需求,通过我们的产品设计,我们利用沿线的金融中心,把它转变为规范化的可以公众来进行投资的这么一个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资产管理行业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融资活动的过程。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差异化大、背景多元。一方面,可能是推动合作有难度,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合作有巨大的空间,因为差异化大。
 
从具体的选择上来看,60多个经济体60多种货币,我们怎么发展外汇、利率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的平台,来支撑资产管理产品的发展?第二,怎么搭建跨境的金融服务平台,来支撑这些并购业务,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走出去”、“请进来”,成为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我就先简单报告这么多,谢谢各位!
 
文章载于“信业基金”微信公众号(2017年12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