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当前,根据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商业银行体系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的去杠杆,而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前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中,确实隐含着一定风险,商业银行的一些花样繁多的理财产品,也一度成为金融机构加杠杆很重要的载体。如何正确的识别和判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风险,对于如何平稳地引导金融体系去杠杆,是非常重要的。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理财业务前期规模快速扩张也蕴藏着较大风险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层嵌套,交易结构复杂,商业银行往往难以真正实现穿透管理,了解底层资产真实风险情况,业务风险隐性化;经过多层嵌套杆杠被严重放大。交易链条上的各参与主体都不能持续充分掌握业务全部信息,受托资管人也往往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全链条风险管理缺位。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加大了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递的可能和速度,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迅速蔓延至其他领域。
二是委外业务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而银行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一时无法与规模增长相匹配,转向委托其他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但部分银行在选择委外机构时缺乏投资机构的系统筛选机制,主要参考投资机构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水平,对于委外的投后管理也较为粗放。
三是流动性风险。理财资金的募集和运用往往存在着期限错配,通过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等方式,将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理财产品到期时,有时不得不依靠理财产品之间的互相交易,或是以自营资金为理财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是隐性“刚性兑付”风险,虽然目前并没有哪一个理财产品是公开承诺刚性兑付的,但由于理财业务往往通过资金池操作,难以实现资产和负债一一对应,加之理财业务客户特别是普通个人客户还无法完全接受风险自负,银行出于声誉风险的防控考虑,如果出现兑付风险时,银行往往仍会动用表内资产或资产池内其他资产解决,并未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也背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特征。
五是合规风险。此前银行理财业务普遍采用的资产池模式,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都与监管政策要求相违背。在这个的时候,银行理财业务变成了逃避监管对特定行业信贷约束的通道。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针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市场乱象系列治理工作,加大了理财业务的规范和监管。从中国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看,理财产品规模已开始下降,增速下降至个位数,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降35个百分点,理财余额累计减少1.9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减速最明显,委外投资部分,较治理乱象前减少5300多亿元。相信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监管政策的统一和完善,银行自身对合规管理的重视和资产管理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会更为稳健,一些原来隐含的风险隐患会被逐步消除,从而使中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会走上更加正规、更加稳健的发展轨道。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7年8月19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