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7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五大银行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426亿,日均达到30亿。从数据上看貌似量级很高,但考虑到五大行截至半年末的总资产规模高达96万亿,二者的比值仅为0.57%。而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银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已由三年前的1.35%降至1.04%,与之相随的,净利润的增速由三年前的二位数增长,不断放缓至个位数。从上市银行的数据统计,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也逐步回归到与其他非银行类的企业大致接近的水平,这说明银行业享受超额收益的时代正在过去。对银行的超额收益形成挤压的,有宏观经济的转型调整、利率市场化挤压净息差等等,同时也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的压力。
2017年上半年银行盈利增速企稳回升,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第一,信用风险有所缓释,拨备反哺利润。一方面,宏观经济短周期复苏,上游周期企业盈利回升,银行不良生成有所降低,另一方面,自2013年以来银行持续加大核销,清理问题资产,存量资产的出清效果开始显现。
第二,利率开始进入上升通道,息差降幅减小,资产端收益率缓慢提升,大行负债端资金成本优势显现,而中小银行由于主动负债成本上升一定程度拖累息差的企稳。
第三,规模增长有所放缓,受监管影响及银行自身的主动调整,前期追求快速扩张的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有所收敛,甚至部分银行出现缩表,以量补价不再延续。
银行盈利的增长,仍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总体上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的分流;
二是在贷款端,运用大数据发放贷款等对银行贷款的分流;
三是支付清算,通过第三方支付,原有的现金支付手段更多的转变为数字支付。
应该澄清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不应被过分夸大,其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规模仍然有限。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覆盖的客户范围,往往是传统的金融业覆盖不到的长尾客户。
具体来说,在上述的三个方面影响中,对负债端的分流主要来自于零售客户,而上市银行中,对公存款的占比要接近60%,零售存款的分流不仅仅面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银行自身理财产品对之的影响更加显著;
对贷款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原有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的分流,不如说是弥补了原有融资的一些空白之处。基于互联网数据,进行线上审批和放款的模式,来发放的消费贷、小额贷等形式多样灵活,不少能够实现随借随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银行集中于大规模、高抵押、固定期限放贷模式对融资需求覆盖的不足;
而对支付清算来说,互联网金融其实是抢滩新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点。而数字支付的运行架构基础,是银行构建多年的账户体系,缺乏这一基础,第三方支付便是空中楼阁。
金融科技给银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银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将这些外部挑战融合为提升竞争力的动力。与一般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路径不同,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具体落实,主要表现在依托信息技术与平台优势,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运用新技术,覆盖新的客户领域,并尝试构建交易场景。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银行已经在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结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不仅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加密、区块链等新的技术在产品和服务端,更深入的挖掘客户需求,增强客户体验,匹配客户的融资和流动性管理,也在探索将上述技术运用到内部管理、人员配置以及信息流转上,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经济风险出现分化,银行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交易银行、轻型银行成为跟随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向。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二者的融合,需要银行突破传统商业模式的约束,主动吸收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并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文章原题为: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为什么五大银行上半年还能平均日赚30亿?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7年9月5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