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类自开始探索使用货币以来,货币的形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远古时期的牲畜、贝壳,到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再到银行券和银行存款,不可兑换的纸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等,再到现代的存折及银行卡等载体及第三方机构的虚拟货币等,其发展始终遵照一个规律,货币如何使支付和交易变得更加“简便”。我记得在韩国首尔的一个货币博物馆,看到一枚日本古代的货币,因为日本古代十分缺铜等资源,所以这枚货币做成箭头的形状,如果在战争时期就可以用作兵器,在和平时期就用作货币,这是日本古代缺乏资源而又战乱频繁时期的货币选择。支付行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升级,其实始终离不开两个核心命题:安全和快捷。
 
银行卡的诞生,本身其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在中国,直接跳过西方支票这一阶段,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93年“金卡工程”,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5年初,银联网络交易总额成为全球第一(标志性事件)。2016年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0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6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逾4000万家商户和超220万台ATM。
 
正如银行卡诞生是代替现金和存折,让支付变得更快更安全一样,一旦有某一种支付方式在安全得以保障的情况下,只要比银行卡刷卡更快,其被代替也是一种历史必然。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人们进行跨地区的买卖,往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不仅不安全,现金的清点、储存、运输等也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问题,银行卡的诞生即解决了现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单纯从刷卡这个动作来看,只是信息交互、资金转移的一个动作,并不是一个产生价值的过程。但是产业各方依然觉得不够快,又不断升级成挥卡,再到不输密码不签字。
 
移动支付的出现可以说是卡基支付的历史拐点。首先,移动支付解决了银行卡携带、保管、更换等等问题;在小额支付领域,目前风险总体可控,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同时随着社交、拍照、手游、商旅等功能性逐渐融合于手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支付习惯逐渐向手机端迁移。因此,随着安全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放宽,未来移动支付特别是的扫码支付极有可能成为刷卡支付的代替者。并且目前已经显现出这种必然趋势,不可逆转。
 
但是,任何行业的升级变革都不可能是一刀切,每一个支付习惯的背后都隐藏有消费者不愿改变的习惯诉求。例如银行卡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让存折瞬间消失,因为一些老年人依然有通过存折查看交易明细的诉求,只有看到存折上的余额心里才觉得踏实。银行卡刷卡的交易模式(特别是大额交易),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是较为安全信赖的方式,据一些调查的结果显示,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的消费者,依然觉得刷卡更加安全。
 
如果问银行卡刷卡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是不肯定的是需要多长时间。只是新的支付方式在代替刷卡交易时,需要突破的不仅是技术、成本等障碍,更有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新的支付方式推进较慢)、不同交易习惯等各种因素延缓这一必然。短,可能10到20年,长,则或许还需要更长时间。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7年8月15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