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长久以来都是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市场风险则源于利率、汇率等市场波动因素的长期管制而被相对忽视。在微观审慎层面,当前大多数流动性监管和监测指标仍与完善的、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挂钩的动态监管指标相去较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的提高,有必要借鉴巴塞尔协议、重视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通过央行构建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在宏观审慎视角下考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当金融危机爆发时,尽管许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突发的流动性头寸缺乏也同样使得这些“健康”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暴露。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中,大都使用微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因此对于系统流动性风险很难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监管。2016年起,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宏观审慎政策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核心,通过既定指标从宏观、逆周期及跨市场的视角评估和防范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跨行业、跨部门、跨市场分布及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风险的放大,从而达到金融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的最终目标,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央行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MPA作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监管之路
 
2004年银监会先后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在2007年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市场风险资本监管要求做出规定,明确要求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标准法或在银监会审批情况下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建立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做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建议,分别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五个方面提出了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以此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形成。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我国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当年又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新监管指标的纳入以及规定的实施,特别是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正式考核,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二、如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
 
2010年银监会在初步框架的基础上,发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全面反映了2009年巴塞尔市场风险监管框架修订中的新变化,分别从定性要求和定量标准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基于VaR模型法进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做出指导,明确了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时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及监管要求。至此,我国市场风险监管框架下市场风险模型法资本要求基本和巴塞尔框架下对市场风险模型法的要求一致。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框架的持续完善
 
2011年以来银监会借鉴并吸收巴塞尔II和III,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6月正式颁布,进一步对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做出明确要求和详细规定。规定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内部模型法或组合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不应低于其与按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之和的50%。同时,标准法下特别针对承销业务和交易账户信用衍生产品做出了规定,要求每日计提采用包销方式的承销业务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交易账户信用衍生产品应转换为相关信用参考实体的本金头寸,并使用其当前市值计算利率风险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内部模型法吸收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中的大部分监管要求,并对特定风险和新增风险资本计提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定义新增风险为与利率类及股票类产品相关而未被风险价值模型计量的违约和评级迁移风险,要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的商业银行应同时使用内部模型计量新增风险资本要求,持有期为1年,置信区间为99.9%,至少每周计算一次,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或组合的流动性期限。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于新增风险的处理并没有明确证券化产品和非证券化产品的区别,也并未涉及关联交易产品特定风险的处理,可能是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头寸少,并且产品结构简单的实际情况。
 
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以往监管部门的基本思路是借鉴巴塞尔协议鼓励商业银行审慎运用VaR法计量市场风险。从上市银行年报或半年报的情况看,商业银行不断学习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及公司治理机制,不少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具体实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已经明确区分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识别市场风险,在计量方式上主要运用风险价值、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特别是大型银行的市场风险计量方式和模型已经得到不断完善,现阶段已经开始建立以VaR为核心的市场风险计量与管理系统。
 
但是我国银行由于商业化经营时间不长、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在技术、数据、人才等方面的差距约束了模型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同时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之中,同时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挑战,以及金融创新和银行经营改革不断深化的国内市场环境,导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种类和规模持续增长,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宏观经济变化保持警惕,定期跟踪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动态,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曙松.我国商业银行对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应用[J].中国经济时报,2013-01-22
[2]李波.以宏观审慎为核心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N].第一财经日报,2016 - 02 - 05.
[3]张建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金融研究,2012,( 1) : 20 - 35.
 
文章载于今日头条(2017年6月27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