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无论是从全球金融发展还是中国金融体系看,发展金融和农村金融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力量。发展金融和农村金融领域的问题,特别是面向农村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是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一直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这两种政策主张的交锋贯穿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实践中;金融自由主义和金融干预主义这两种经济思想的交锋则贯穿在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过程中。但是,无论是政府供给主导型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政府补贴贷款,还是基于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强调市场力量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放松管制和市场化改革,往往难以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面向农村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高度不对称、担保抵押缺失、高成本与高风险等问题等,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而政府为克服市场失灵而介入的正式金融安排也不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从而导致了“政策性失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虽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机制,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培育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必要采取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全、合约不完备等缺陷,弥补市场的失灵。因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变革原来的制度框架,建立起具有相对完善的体制结构、能够促进竞争、有效运行的农村金融市场。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市场机制的发挥,政府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手段,适度有效的干预农村金融市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旨在为农村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兴起,借助于借款人联保机制、借款人互助合作、借款人相互监督等激励机制,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将银行资源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和成本优势结合起来,使贫困群体获得信贷成为可能。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和削减贫困的双赢。1998年,联合国53/197号决议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主题是“建立普惠性的经济部门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2004年11月18日,“国际小额信贷年”正式启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小额信贷年“将为国际社会提供绝好的机会,履行共同的承诺,促进金融多样性服务,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

 

   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多边和双边机构以及其他发展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微型金融的概念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越来越多的微型金融项目和微型金融机构正在把金融服务推进到那些原来得不到金融服务的贫困阶层中去。全球微型金融机构从1997年的618家增加到2005年的3 133家,服务对象从1 350万增长到1亿1 300万,其中有8 200万人在取得第一笔贷款的时候属于赤贫人口,而赤贫客户的84.2%,即6 900万是妇女。微型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削减贫困和促进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突破性的革命。

 

   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这一新的金融发展概念。普惠金融体系是以微型金融为核心,能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宗旨是为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和企业、特别是中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提供包括小额的信贷、保险、储蓄等在内的微型金融服务,以促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2006年,鉴于乡村银行在反贫困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创立的乡村银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才会成为可能,微型金融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微型金融可以在反贫困和坚持持久和平的努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小额信贷在中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先后涌现了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开展的项目、国际双边和多边组织资助的、由国内机构承接开展的项目、以农业银行扶贫贴息贷款开展的项目、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开展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服务等多种模式,为探索中国扶贫工作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作出了贡献。目前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构建普惠金融体系、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已经引起中国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金融业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改善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建立全民平等的普惠金融体系,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市场化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性金融机构,以正规金融为主导、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属于原有机构分工基础上的重新分工与重组,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尚不十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金融体系所造成的农村金融抑制未能消除,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存在信贷需求总量扩大与信贷供给缩小的矛盾、需求主体多元化与供给主体单一化的矛盾、信贷需求多元化与供给品种单一化的矛盾,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中国大力深化以农村信用社改制为标志的农村金融改革,强化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责任,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鼓励发展面向“三农”的中小银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市场化、适度竞争和公平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协调发展,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在这种新的改革形势下,借鉴国际发展金融和农村金融理论的新成果,总结农村金融发展的规律,探索适应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农村金融制度模式、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模式以及政府介入农村金融的模式,提高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微型金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方式,不仅是一种金融创新,更是一种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型金融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是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也是及时的。

 

   对于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实践发展而言,尽管存在一些相应的发展报告和经验研究,但是系统阐述微型金融作用机理理论的研究尚不多见。这种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的现状,不利于中国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完善和创新,也不利于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有关支持和监管的政策。但我们欣喜的看到,本书的作者在微型金融理论内涵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拓展完成的。作者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主要研究东亚金融发展、不完全信息下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契约问题,他对微型金融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团体贷款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Stiglizt(1990)等前人关于微型金融理论和团体贷款机制的研究基础上,以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契约理论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着重从理论方面对团体贷款赖以成功的的核心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对一些经典理论模型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并对相应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作者还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在调研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中国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相信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会对微型金融理论以及中国微型金融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很高兴看到作者这样一个年轻的学者能够选择发展金融和农村金融这样一个对当前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行跟踪研究。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农村金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效,微型金融为核心的普惠金融建设已经被纳入到政府总体金融建设的体系当中来。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是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为致力于农村金融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目前作者正在从事2010年度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构建北京市普惠金融体系研究”的研究工作,希望作者在中国这片研究经济学的肥沃土壤上,能够立足实际,紧贴时代的脉搏,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继续作出有积极意义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为序。

 

                              2010年12月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