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6/15/content_4836800.htm因为报纸篇幅限制,该链接为最终刊发版。

 

 

 

   在城市化推进、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进程中,不少城市都关注到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提出要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不少于三四十个,因此,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

   回顾历史,1949年前,武汉是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上世纪8、90年代,武汉也是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重镇之一,1986年,武汉被定为中国第一批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随着金融体系重组与改革的推进、区域增长格局的调整,在全国的金融体系中,在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武汉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从武汉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中寻求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突破口

武汉历史上就是中国内陆十分重要的金融集聚地,早在光绪末年,武汉有票号、钱庄等旧式金融机构200多家。1865年,英资麦加利银行在当时的汉口洞庭街55号开设分行。此后,日本横滨正金、法国东方汇里、英资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等先后进入。至清末,外资银行在汉口设有9家分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武汉在全国四大金融市场中业务量仅次于上海,是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到1926年止,先后在汉口开设的银行共52家,其中总行9家、分支机构43家。发展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汉口的中外银行、钱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近300家,并逐渐形成了包括拆借市场、国内汇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货币兑换市场在内的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武汉成为长江流域的资金拆借中心,国债现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之一。1984年,武汉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城市信用社——汉正街城市信用社。1992年4月,“武汉柜台”成立,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大型证券交易场所之一。1993年6月起,12只基金先后在此挂牌。到1993年,武汉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2100个。1994年12月,武汉中商、六渡桥(华信股份)等8只内部股同时上柜试点交易。此后,“汉柜”股票逐渐增加到26只,“汉柜交易”曾名噪全国。

从历史的轨迹看,充分利用区位上的优势,以创新的思路,增强区域的服务能力和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是武汉在历史上获得长足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区域金融中心竞争中,武汉依然应当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战略,从全国区域经济演变、城市和产业集群的形成等趋势着手,主动为中部相关省市提供金融服务。

 

二、以差异化定位,提升武汉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与国内一些希望角逐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相比,武汉依然有其值得挖掘的优势,从这些潜在的优势出发,寻求差异化的定位,有助于提升武汉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1 “芝加哥策略”。从地理位置上做简单类比的话,武汉十分类似于芝加哥。芝加哥被称为“美国的动脉”,而武汉被成为九省通衢;芝加哥是美国最大的空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内陆港口;而武汉在这些方面同样有巨大的潜力。从商品的集散地着手,挖掘其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建立自身的金融服务优势,例如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现货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及其延伸等等,都是武汉可以借鉴的所谓“芝加哥策略”组成部分。

2 “高校延伸策略”。武汉是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几个城市之一,这为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基础,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特别是有特色的金融中心的形成,往往与当前高校的人力资源支持以及良好的互动直接相关,硅谷的大量创新企业以及投资基金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参与密切相关。芝加哥在这个方面也同样引人注目,芝加哥是北美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基地,拥有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和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两所有影响的商学院,以及250多个研究所。高校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成果的提供者,通过围绕这些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提供金融支持,本身就有巨大的金融需求空间。

3 “结构调整策略”。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之中,这种转型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原来可能不被传统的金融中心所关注的金融需求。从区域增长格局看,大量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使得为制造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同样向中西部迁移,武汉应当是有条件在这种产业的区域转移中提供独到的金融服务支持的。从产业结构看,更为关注内需主导的增长、更为强调资源节约的增长,会促使金融服务需求更为转向以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推动下的增长。而结构调整中所必然出现的大量新技术的需求、传统产业的整合,同样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务。

4 “集群策略”。城市通过经济社会的合作,形成城市的集群和产业的集群,是提升总体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应当以开放的胸怀,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合作和集群,推动产业的集群,在这种城市群的主动合作中,金融业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集群的作用,例如可以在武汉积极争取引入为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服务的新三板交易市场、以及一些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市场等,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为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提供服务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促进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碳交易等。同时,为这样的城市和产业集群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组织的集聚也同样十分重要,例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财经媒体等在内的中介机构组织的集聚,可以促进金融交易的深化,同时也可以在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赢得话语权。

 

三 冷静反思武汉金融业近年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要提升武汉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就必须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反思武汉金融业近年来发展滞后的一系列原因,从中同样可以找到未来武汉金融业发展的线索。

1 信用的双刃剑。近年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金融机构,都陆续开展了对不同地区信用环境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发展给予不同的权重,那些信用环境好、经济活跃的城市,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而那些信用环境恶劣、历史上给金融机构带来显著不良资产包袱的城市,往往在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中给予了更高的风险评级,所在城市的分支机构得到的业务授权相对较小,而较差的信用环境,也会阻隔潜在的投资者的进入。在武汉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衰落过程中,相对欠佳的信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国有银行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革、剥离不良资产等进程中,武汉以及湖北的不良资产占比都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在表面上似乎获得了短期的“小便宜”,但是由此形成的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2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支撑。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影响力的下降,也必然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在讨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时,不能脱离武汉以及湖北的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和经济的互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首先应当是拓展实体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带动更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空间。

3 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金融业从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产业,从这个角度看,能够吸引到对金融资源配置具有支配和影响能力的人才的城市,就是事实上的区域金融中心,要吸引这些人才,仅仅靠大楼密集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武汉的金融人才外流显著,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如何吸引这些高端金融人才,为其提供好的商业和税务环境、好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现实的课题。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