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语:
 
12月24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2020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巴曙松教授就“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趋势”进行视频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今天重点谈的主线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趋势。因为目前全球化非常的分化,在这么一个非常分化的时代,数字经济是一个难得的各国都在着力发展的共识,其中既有短期的疫情推动,也有中长期对发展趋势的一个把握。
 
从各大洲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地位来看,2019年美洲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最高,为54.4%,欧洲位居第二位,占比为37.9%,亚洲占比为33.7%。从GDP比重来看,2019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排名前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提升,占GDP比重达到3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明显的上升。
 
从全球的统计来看,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目前只有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这6个国家,所以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美国凭借它的技术优势,数字经济排在全球的第一位,13.1万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5.2万亿美元,之后是德国、日本和英国。
 
但是从全球的相对增长速度看,数字经济的增速更快,成为全球经济在调整中的一个难得亮点。全球在2019年数字经济平均名义增速是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中国的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是3.5倍。从不同的发展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经济同比增长7.9%,超过发达国家3.4个百分点。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的驱动因素,通过拉动ICT和TFP产生拉动作用以拉动实体经济的增长。根据相关的测算,2019-2024年产业互联网相关投入应用所带来的GDP增量将达到整体GDP增量的13%。
 
从发展环境来看,生活场景的线上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引发了数据财产权益归属的一些争议。生活场景的线上化表现在几个方面,流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智能手机数量已达13亿,每部手机平均安装APP数量100个,移动APP成为最大的流量入口。根据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2002年互联网上的每秒字节数是100千兆,2007年达到2000千兆,2020年达到了150700千兆。
 
与此同时,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在疫情期间,网上的零售支持了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城市的运转。2015-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食品类/穿衣类/用品类CAGR分别为36%/20%/31%。同时,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网购等多重模式的叠加,迸发出直播带货的业务模式。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ToB端和ToC端都有一些明显的进展,带动了金融市场不同客群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在ToC端,生活场景的线上化为促进了个人金融服务全面数字化奠定了条件。移动支付、小额理财贷款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扩展到智能投服与数字货币等新领域。反过来,移动支付、小额理财贷款这样一些业态的发展又创造了一些新的业态。在ToB端,线上化、智能化促进了企业金融服务全面数字化。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
 
与数据相关的逻辑来看,数据要素的逻辑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是场景金融,它提升了金融数据的可得性。第二是科技金融,它提升了金融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为金融机构的转型奠定了条件。
 
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看,金融业的基本功能包括资源配置、渠道基础定价,交易安全等,那么数字化就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这些目前是一个正在进行时。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一直是金融数字化中非常活跃的主体,银行一直在从不同的维度探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数字经济对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新要求,从电商,直销银行,到金融科技公司、开放银行等。
 
具体梳理一下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首先是电商平台,其实它的着眼点是构建交易场景,融入实体经济。银行的电商平台有信用卡积分商城、接入式电商平台、独立电商,也有自建电商平台,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是从目前的评估来看,总体上活跃度有限。
 
中国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第二个方向是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没有分支机构,它的低成本运转的模式在汲取新客户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有效的降低获客成本来提高收益。但是在产品模式不断同质化的情况下,要做创新并不容易。从直销银行的进展来看,从2014年2月第一家直销银行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上线以来,中国银行业成立的直销银行有100多家。但是我们统计了2017年到2019年,直销银行的活跃客户数量过20万的只有4家,即长沙银行E银行、江苏银行直销银行、宁波银行直销银行、贵阳银行爽爽棒bank。所以确实在降低获客成本上有所进展,但是分化非常的明显。
 
中国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第三个方向是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总体上采用内外同步并行的多种模式,但是这些子公司的盈利模式如何还有待观察。一些大型的银行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通过设立子公司来介入金融科技。比如建设银行和阿里巴巴,工商银行和京东,农行和百度,中行和腾讯都有多元的合作。也有很多银行系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都有积极的进展。
 
中国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第四个方向是开放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同体量不同规模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大中型银行多数采用自建和共建生态圈的模式,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客户和科技基础,吸引其他的合作方来入驻自身的平台,实现生态圈的构建。小型银行多数采用加入已经成熟的金融生态圈,或者采取抱团取暖的联合模式来推动开放银行。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多种方面的制约。比如说渠道,实现渠道单一,缺乏场景化,难以精准、高效触达目标用户。再一个客群方面,模糊聚焦20%人群,对80%长尾客群缺乏精细化耕作,难以适应客户行为变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无法满足金融各应用场景的需求,庞大市场需求对IT系统要求更高。包括在数据资产的应用方面,纬度单一,依赖于对客户交易数据的处理,缺乏更立体多维的数据。
 
怎么实现这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突破?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点的第一个方向,实现场景拓展的连接。连接到更多的场景里面去,既包括数字化的生态拓展,也要顺应客户行为的数字化生存发生的剧烈变化。在细分行业里,越细分的市场其实越存在场景的蓝海。同时也可以实现积极推动垂直场景的专业化,细分行业,对细分行业的定制化、专业化、综合化的金融的服务。包括进行场景化的创新布放,以场景为载体,将金融服务和日常消费行为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点的第二个方向,开放平台新连接。一要丰富升级平台场景,在场景化的推广阶段,开放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覆盖市场,对接核心平台,对接多元化的场景。二要降低进入门槛,银行应该精选少数适用性广、性能成熟的银行功能制作API接口,采用科学的营销策略积极链接主流平台。三要同时建设产品输出体系,特别是在平台化的整合阶段,当银行API市场日趋完备时,我们怎么样梳理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以及它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支撑来稳定行业的市场份额,银行将重心回到自身API平台建设,形成优势产品。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的第三个方向,要围绕数据生产要素重构组织架构,推进数据资产经营新连接。打造便于实现数据资产经营的银行体系架构,因为数字被称为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银行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银行日常的经营面对的无非就是资金流、信息流,所以这就包括运营管理智能化,实现智能设备的人力替代;产品服务数据化,实现客户和业务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快速洞察。银行要加快建设全行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产的集中管理、深度挖掘和交叉应用;打造对非结构、半结构、流式数据等差异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将数据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业绩指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银行不能够坐在金山上还找不到它的商业模式。同时在架构体系上要开放化,提高开放的输出能力。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的第四个方向,联邦学习的技术性连接。联邦学习是一种加密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能保护数据隐私,远程操作、低成本快速迭代的大数据风控联合建模服务。与此相类似的是隐私计算。与传统的联合建模相比,联合学习具有多重优势特征:数据不出本地环境,不披露底层数据,所以可以采用它,但是还能保持隐私。在大家已经越来越关注数据隐私的条件下,我们还能够动用数据,打破数据的孤岛,能够促进数据的连接,这些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都在说要促进融合,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种金融制度、法律制度、货币体系,所以都非常关注隐私,有非常严格的隐私保护条例。例如一个澳门同胞到广东,那么他的信用信息留在澳门,大陆内地的银行掌握不了它的数据信息,而且出于隐私保护,它也不能够从澳门得到这些数据。那怎么办?我觉得通过联邦学习的技术能够去采用这些数据,在不披露这些底层的数据的条件下还能够得到相关的隐私信息来支持信用的融合。
 
银行数字化转型突破的第五个方向,推动监管数字化。因为金融机构在数字化,监管必须要相应的数字化,既包括在监管上要对这些创新型的活动提供一些宽松的环境,通常说监管沙盒,让金融机构在特定的环境下相对宽松的去触碰监管框架,去做一些探索。
 
同时因为数字化越来越往前进步,越来越多的业务在网络进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所以网络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数字经济时代容易形成数据垄断,数据的垄断容易导致市场格局的集中,赢者通吃。集中在少数平台之后导致其他的金融机构很难竞争。所以要打破数据的垄断格局,形成市场的竞争和开放。
 
也要关注新型的大而不能倒。在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的监管机构关注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比如说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设立,但实际上金融科技机构也存在着一些大而不能倒,它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怎么去防范?怎么去提高监管的要求?同时大量的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ToB端和ToC端来形成,也遍及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这些数据的权益归属目前看应该进一步的明确,到底是应该给平台,还是公众,还是客户之间分享?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的业务从一开始数据就具有开放性,非常容易进行跨境流动。所以数据的跨境流动面临的监管体制、法律体系,应用环境的差异对于监管方面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银行数字化转型也必须要求监管同步数字化的转型。
 
这就是我想今天给各位专家和老师和同学们汇报的关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点思考,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