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5月22日,2019新浪飞亚论坛举办,巴曙松教授出席并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欢迎大家来参加这么一个盛会。我想就我们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一些体会,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首先看粤港澳大湾区,不是说一下子凭空冒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实际上是过去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为背景的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从最开始的一些简单的“三来一补”加工后来变成一个制造业基地,逐步成为一个全球级的出口基地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么大的发展构想。
 
90年代时,我们所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一个典型的以香港为主导带动的增长格局。因此这个时期,以当时的大湾区时期,香港占整个珠三角对外商品贸易超过70%,是典型的香港为主导带动的经济发展时期。1995-2000年时,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广东珠三角地区和港澳的差距在慢慢缩小,缩小到港澳两地占珠三角商品出口稳定在20%至23%之间。始终港澳是珠三角主要的贸易伙伴,在90年代香港是最重要的带动比,还是最重要,但权重没有那么大。2005年,这时候的经济规模等同于全球的第六大贸易经济体,这也是珠三角快速收窄和香港差距的时期。在2005年前后和1990年代比,差距在大幅收窄。到2010年加起来经济体相当于全球第五大贸易经济体,超越了法国、美国、德国,在日本之后。2012年香港和珠三角从全球金融危机里恢复出的出口占比在全球有明显回升。2016年统计数据看粤港澳三地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加拿大,是全球的出口基地。在这个轨迹基础上,今天再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
 
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和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湾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增长级。通常和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包括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作为9+2的11个城市下一步怎么发展,从金融角度看,进行大致的对比研究。这三个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基本上是表现为不同“金融+”不同的产业结构。比如旧金山湾区是金融+高科技,纽约湾区金融+高端服务业,东京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制造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按这个逻辑推演,主要表现为怎么样探索“金融+”。
 
在粤港澳大湾区9+2的11个城市里对比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非常多元化、差异化。我在对比时发现香港或者9+2这11个城市既有金融+高科技,把香港的金融优势和深圳的科技优势怎么结合,也包括金融+制造业,东莞制造业很强,也有一些高端服务业。
 
全球大湾区产业结构有一个共性,就是“金融+”。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不同城市的差异化。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它不同的定位和差异非常明显。在发展这个地区的金融时,可能和纽约、东京、旧金山比,要更加多元。在更加详细梳理了一下大湾区这11个城市的GDP变化后发现,2018年深圳、香港、广州三个地方的GDP加起来超过2万亿,深圳的GDP首次超过了香港。这也给香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对于香港在大湾区的独特竞争优势不在于经济规模有多大,更多的体现在它独特的金融功能的发挥、这个独特的金融体系怎么和大湾区这么差异化的城市之间形成一个“金融+”的模式。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这几个地方都达到2000亿元以上,紧随其后东莞、佛山、澳门是大湾区金融城市群第二梯队,金融体量在200亿-500亿,第三梯队是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在200亿以下,是非常多元化的城市布局。
 
从这些年发展的演变趋势看,2008年、2016年的产业结构。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城市再提升产业结构质量的同时,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在坐标群里向右上角提升,这实际上是总体上包括金融在内的高端服务业的占比在持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港澳的优势不在结构、总量,在功能。港澳的服务业占比超过90%,与香港、澳门相比,珠三角9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还是比较大,具备较为先进、完整的产业链。粤港澳三地产业分工形成了差异化。
 
历史发展趋势很有意思,对整个大湾区金融业务的分布做了计算,会发现在2000年时,粤港澳大湾区或者大珠三角地区真正能称上金融中心的只有香港。因为在2000年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其中的主要城市香港在大湾区金融业规模占比超过70%,达到73.5%。8年之后的2008年,香港、深圳的占比差距由62.9%缩小到35.3%。这两者的合计,香港+深圳占到大湾区金融业集聚规模的81.7%。到2016年,金融业集聚,在大湾区变成3个城市,香港、深圳和广州。这是一个典型的从香港单中心变成功能互补的港深穗多核心的演变形式。
 
这是功能分化和布局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体质环境造就了多中心格局。香港是纽伦港欧美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比如港珠澳地区在内地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实体经济的需要形成了深圳和广州在岸的区域金融中心。这是一个独特的金融发展环境形成境外和境内共存的金融集聚区,香港还占有明显的优势。
 
但往往在其他地区,同时有两个金融中心就有非常强烈的竞争。比如内地,有的交易所离得很远,你推出这个板我也推出这个板。但香港跟内地的竞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从历史数据发现香港和内地的金融集聚区不是一个互相竞争的概念,而是一个互相需求和带动的概念。内地的金融集聚区的发展,往往从香港吸收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而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也是靠大量为内地来独到的金融服务之后形成的优势。它是一个很有趣的格局,虽然这么近的金融集聚区,但不是互相竞争,而更多是强烈的双边金融服务需求。从统计数据看到,香港和内地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之间相互的带动和需求,不是一个简单的我在香港做了就不在国内做。这就像经常有很多人问我们哪个交易所开了什么板,是不是香港交易所就受到什么竞争的冲击和压力了。它是互相带动的。在国内产业扩张很快,到一定时候需要国际扩张,就可以上H股、国际并购,国际并购要开拓内地市场,就到国内上。它更多是相互的带动,相互的需求。
 
在区分港珠澳地区,也不能忽略澳门的重要性。澳门也提出了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设想,怎么打造澳门的特色金融。澳门在粤港澳地区人均GDP是最高的。它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地域狭小、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但规模优势在可以作为葡语系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可以作为葡语系国家中国金融机构海外离岸区域管理中心。中国金融机构企业走出去,要在葡语系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可以在澳门设一个区域管理总部,因为法律体系、语言,便于沟通。也可以采取港澳独特体制和内地不同地区的自贸区+飞地模式,包括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平台和金融科技、智慧金融的发展和探索。
 
从趋势看,在内地的金融开放和香港的金融创新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的推动。
 
近期,比如2019年5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大幅度降低了银行、保险类机构进入内地的门槛和股权限制。刚才看陈家强先生的身份变成一家虚拟银行的负责人。这是形成了类似互相推动的格局。
 
从欧美的经验可以看到,以欧盟为例,欧盟也覆盖不同的国家,有点像大湾区不同地区金融监管体制,怎么降低门槛又保留特色?欧盟的单一制度特色。母国控制,一个监管机构审批同意了,其他的监管机构也能够在大湾区不同地区进行金融业务的经营。服务自由、设立自由,保持最低限度的协调。欧盟的做法在大湾区里,有利于克服三个监管体制带来的监管成本的上升,同时以最大的便利,也保留了不同监管体制之间的优势。东京大湾区要国际化,可能要跑到香港、纽约、伦敦才能实现。深圳和珠三角地区要实现金融融资国际化,过深圳河到港交所交易大厅就可以了。这就是一个独特的优势。
 
最后我想说,香港交易所最近刚刚公布了它未来的发展战略部署。其实就是四个元素,金融业无非是在金钱或者流动性、金融资产,就是钱和货之间的媒介。香港的优势,它同时有四个主体,比如中国的钱要进行国际资产投资,国际的钱想配置中国的资产。这四个主体就成为香港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力量。香港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中国的资产提供给国际的资金,把国际的资产提供给国内的资金。我们在中间提供相应的产品、平台和渠道。
 
比如我再问一个大家经常问的问题。大家一看在香港交易所每天交易的上市公司标的,交易量大概70%-80%来自于内地公司。但从交易方资金来源来看,排在前面的多年一直是欧美的资金。它就变成欧美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现在正在上升的趋势是国内资金要做国际化配置。这四个主体之间相互的交流、合作、互动,就将成为香港和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一个强大的动力。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四个主体的需求配置好,把产品设计好,平台建设好。
 
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2019年5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