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中国市面上流行的“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与成熟市场的实践案例比,可与美国凯撒医疗集团的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相对照,简单而言,就是保险公司通过不同的保险计划,要求计划成员选择特定医院、医生,借助控制医疗服务流程和各项费用,使诊疗流程标准化、系统化,以最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
 
而从当前国内的“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来看,保险端尚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差异仍在医疗资源的构建方式上。最典型的有三种构建模式:
 
一是分级组织型。通过平台上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医生组织,为患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
 
二是互联网众包型。是以患者需求为主导的平台,而且其对患者所提供的健康咨询服务主要是通过“众包”的方式实现;
 
三是自筹自建型。雇全职医生建立诊所。
 
这种“互联网医疗+保险“的商业模式有利于将互联网聚合、连接和共享的特点与保险医疗保障功能结合,拓展了保险的保障范围,一方面保险除了进行经济补偿之外,可将产品锁定在解决医疗问题上,以此拓宽保险的作用。另一方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突破了国内健康保险需求不足和逆向选择难以防控问题。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一是对接医疗机构,使信息得以共享,来提高医疗技术。
 
二是连接医患,让医患信息不对称降低,解决医患之间选择难问题。
 
三是保险公司借助商业保险手段成为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者。
 
四是链接金融。保险不仅是支付功能,互联网也将医疗和保险衔接起来,拓展保险的金融功能。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为消费者、保险公司、医疗机构三方带来共赢的局面。尽管“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形成医生、患者、药企、保险一个完整的服务模式,但当前“互联网医疗+保险”仍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医疗支付问题。“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依赖强势的支付方,发达国家商业保险在医疗费用总支出中占比高达4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是政府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总支出的比例目前仅有1.4%,虽然有崛起之势,但整体力量还较弱。
 
其次是医疗服务问题。一方面,在线医生问诊模式的合法性、可行性当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另一方面,足够的医疗服务能力仍是该模式的薄弱环节。
 
再次是数据问题。一方面,如何获得规模化的数据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就保险行业而言,只有关联性的连续性数据才具有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如何建立确保数据安全的能力,如何有效保护患者隐私,这些方面都对”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未来发展尤其重要。
 
最后是客户忠诚度问题。中国居民购买商业保险享受医疗服务的习惯尚未完成形成,当前“互联网医疗+保险“模式更多地将互联网医疗作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或加强用户忠诚度的手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完善。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8年5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