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平台经济已经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十分富有活力的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地延伸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金融科技的不断应用为推进企业和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发生平台化、交易化、数字化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机遇,从趋势看,全球各大领先企业纷纷拥抱数字化变革和金融科技。商业银行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垂直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成为当下的重要转型趋势之一,力图通过围绕平台的交易金融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原有的获客模式和服务模式,进而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促进金融服务升级,改变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商业银行业来说,致力于交易金融转型将成为下一个阶段转型的战略重点和趋势。
 
平台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金融领域,就表现为交易金融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专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大数据风控、智能撮合的支撑下,升级为产业链金融,有条件打通整个产业链的节点,做到高效配置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金融机会。商业银行利用先进的多层级账户体系、支付智能路由、高效清算服务,以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等为抓手,颠覆传统的风控模式,优化产品定价策略和创新金融服务。在平台经济的模式驱动下,向着“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之路转型升级。
 
交易金融时代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商业银行与平台企业的深度合作,自建或嵌入平台,通过连接赋能,互为平台、互为流量,共同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和用户,深挖潜力,实现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这促使商业银行从原来单一化、产品化的服务供给转向多元化、场景化的服务供给,从原来的单一获客模式转向适应生态链、产业链的批量获客方式,而互联网公司依托服务平台将服务从用户端延伸至银行的支付、融资、风控等核心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有条件发挥作为金融机构的优势,并通过构建交易金融平台来实现交易性、平台化和轻资产的交易金融模式转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利率市场化推动的利差水平的缩减、金融脱媒的加剧、金融科技的冲击背景下,商业银行再也无法以工商业存贷利差为主要模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取胜,必须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寻求由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型的发展道路,而交易金融则是商业银行进行轻资产化运营的重要选择之一。基于银行业的多年经验与趋势判断,我认为商业银行向交易金融转型的实施路径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关键点:
 
首先,以多层级的账户体系为核心,连接全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为产业链上的平台和企业赋能。人类发展至今,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连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几千年前,当人类的生产方式与植物连接后,就出现了农耕文明;几百年前,当人类的生产方式与机器、水电煤连接后,就出现了工业文明;今天,当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的万物连接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商业银行通过账户体系、支付结算通道与各个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互联互通之后,实现数据、资源、资金的高效运作,彻底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正式开启交易金融时代。
 
其次,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智能风控、智慧撮合,助力向平台化、交易型、轻资产方向转型。UBER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却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平台化、交易型、轻资产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魅力。而这个商业模式同样适用于我们银行,通过账户和支付等基础设施连接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使其成为一个“虚拟网点”,再以自建平台或者嵌入平台的模式,将各关键节点上沉淀的数据信息经过银行的智能风控系统进行清洗、筛选、应用,实现客户的精准画像。同时利用智慧撮合技术,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金方和资产方进行高效撮合,实现银行金融服务和产品高效批量地辐射到产业链上的百千家企业。
 
最后,商业银行通过自建产业链金融平台或内嵌到专业平台的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平台。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景,进而打通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通过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构建“产、融、投一体化”的产业链场景金融商业模式。
 
正当我们尝试着探索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平台经济实现平台化、交易型、轻资产的转型时,《交易金融》的推出可谓正当其时。这本书紧扣当前金融业转型的背景,从平台经济出发,梳理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以及实践路径,详细描述了商业银行在账户支付体系搭建、大数据智能风控构建、智能撮合平台实践的具体实现方式,同时书中又介绍和分析了很多实践案例,是一本前瞻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著作,值得向读者推荐。同时,也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带动更多关于平台经济和交易金融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探索更多的转型新动力。
 
是为序。
 
2017年11月于北京
 
本文为巴曙松教授为林治洪、罗勇所作新书《交易金融:交易性、平台化、轻资产的新金融服务》撰写的序言。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