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银行,或者跟广泛一点说,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现在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特别是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在经历泥沙俱下的大发展之后开始进入调整阶段,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会比较谨慎。或者说,互联网金融更多发挥的只是一种鲶鱼效应的作用,但是目前为止被没有对商业银行形成根本的冲击,但是确实从外部促使商业银行主动变革。大型的金融机构通常倾向于从自身金融业务出发,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而一些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则开始主动寻找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有限度的合作,这应当说是一个不错的起步,至少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互相防范、甚至不相往来的状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这种融合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也有不同。美国的线下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金融科技企业的角色被定义为覆盖传统金融体系遗漏的客户和市场缝隙,以及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金融科技是从硅谷成长起来,但华尔街迅速替代硅谷,成为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金融服务供给本身就不足,科技类公司发展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高速扩展,有可能占领先机。传统金融业吸纳科技人才和技术显得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因此,中国可能需要给金融技术企业金融业牌照,以促进竞争和创新。我在我的头条号的“视频”栏目下,有一份关于金融科技的演讲视频,是我在亚洲金融论坛上就金融与客户的相互融合发表的一点看法,介绍得更为详细一些,可供参考。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7年2月8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