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海外财经媒体刊文指出,招商银行是中国最危险的银行,理由是招商银行严重依赖理财产品,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约有人民币2.1万亿元,并且称招商银行大量使用了所谓的资产管理计划,这里很可能是许多不良贷款的藏身之处。
 
也有国际评级机构调降了一家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基础信用评级,使该行从投资级跌入垃圾级,该评级机构调降的理由是该银行的融资状况更差,并且市场融资成本升高的环境导致其盈利能力承压。
 
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争议均程度不同地与商业银行理财有密切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个别海外媒体对招商银行的评价,实际上取决于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的评价。而商业银行融资状况及其走势,也直接受到理财市场发展的影响。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这家海外财经媒体,还是国际评级机构,可能忽视了中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采取了一系列监管举措,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正处于理性回归的过程中,虽然有局部风险,但是总体风险可控。统计数据表明,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资产配置比例正在逐步下降,从趋势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有利于缓解前一阶段一度存在的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升高的压力。于此相伴随的是,2017年上半年中国的银行业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其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回落,这也是2010年以来首次同业规模出现“双降”。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中国的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这显示出监管政策正在积极发挥作用,带动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逐步释放快速发展期积累的风险,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理财在监管政策引导下进入平稳调整期
 
1、高速发展之后,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正在进入平稳调整期。从历史来看,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最早发端于2004年,经过了12年的发展,在2016年达到29.05万亿元的规模。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在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促进中国银行业适应市场化的利率环境等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隐含着一定风险,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针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市场乱象系列治理工作,加大了理财业务的规范和监管。从数据来看,2017年1月末达到30.31万亿的峰值后,理财存续规模不断减少,继一季度末降至29.15万亿后,二季度末进一步降至28.4万亿,相比2016年末下降2.23%。其中同业理财减速最明显,委外投资部分,较治理前减少5300多亿元。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2016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137.63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81.96%,较2015年下降4.39个百分点,体现出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正在逐步释放风险,回到平稳发展的轨道。
 
2、表外理财占据大部分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引导表外理财健康发展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16年底,非保本类产品,即表外理财部分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79.56%,较年初上升5.39个百分点;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5.9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44%。表外理财占据了大部分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3、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总体资产质量状况良好。从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情况来看,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截至2016年底,余额占比为73.52%,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3.76%,在理财资金投资的资产中占比最高。进一步细分,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8.69%,商业性金融债、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外国债券和其他债券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35.07%。2016年共有19.65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了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7.41%。其中,年末较年初增加3.77万亿元,增幅为23.75%。
4、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平稳下降趋势。从银行业理财产品收益情况来看,2016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共有19.22万只产品发生兑付(其中有18.44万只产品终止到期),累计兑付客户收益9772.7亿元,较2015年增幅达12.97%。2016年,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平均4.2%左右下降至年末平均的3.5%左右。2016年终止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88只产品出现了亏损,占全部终止到期产品的0.05%。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可能存在的局部风险及其原因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理财业务前期规模快速扩张也可能蕴藏着局部风险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有少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多层嵌套,交易结构复杂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穿透管理,了解底层资产真实风险情况,业务风险隐性化;经过多层嵌套杆杠被严重放大。交易链条上的各参与主体可能都不能持续充分掌握业务全部信息,受托资管人也往往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全链条风险管理缺位。此外,这种业务模式也可能会加大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递的可能和速度,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会蔓延至其他领域。
 
2、委外业务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而银行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一时无法与规模增长相匹配,转向委托其他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但少数银行在选择委外机构时缺乏投资机构的系统筛选机制,主要参考投资机构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水平,对于委外的投后管理也较为粗放。
 
3、流动性风险。理财资金的募集和运用往往存在着期限错配,通过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等方式,将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理财产品到期时,有时不得不依靠理财产品之间的互相交易,或是以自营资金为理财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
 
4、隐性“刚性兑付”风险,虽然目前并没有哪一个理财产品是公开承诺刚性兑付的,但由于理财业务往往通过资金池操作,难以实现资产和负债一一对应,加之理财业务客户特别是普通个人客户还无法完全接受风险自负,银行出于声誉风险的防控考虑,如果出现兑付风险时,银行往往仍会动用表内资产或资产池内其他资产解决,并未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也背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特征。
 
5、合规风险。此前银行理财业务普遍采用的资产池模式,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都与监管政策要求相违背。在这个的时候,银行理财业务变成了逃避监管对特定行业信贷约束的通道。
 
银行理财发展趋势:可控释放风险,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当前正在实施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其政策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求银行理财平稳打破刚性兑付,可控地释放局部风险,回归资产管理本质。7月4日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2017》,其中特别指出中国资管行业存在资金池、多层嵌套、影子银行和刚性兑付问题。此前中国银监会的各项监管文件也明确强调一致的监管意图,3-4月密集出台的政策强调监管落实,在政策导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从趋势看,未来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方向应是可控释放风险,逐步统一监管标准,实施穿透监管,强化检查整改。《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指出,对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风险和问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
 
在这些清晰的政策导向引导下,当前商业银行也在开始重新定位资产管理业务,回归“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具体来说,有的商业银行开始通过设立资管中心或事业部,加强团队建设;有的强化培育资管客户,挖掘潜在客户的风险偏好,并重视提高自身的资产配置能力;而在委外管理上,在经历了本轮的市场洗牌之后,商业银行的委外业务将更加审慎,委外机构的投研能力、团队的稳定性等都成为选择的重要标准。
 
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监管政策的统一和完善,银行自身对合规和风险管理的强化、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会更为稳健,一些局部的风险隐患会逐步消除,从而使中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会走上更加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
 
文章载于今日头条(2017年9月21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