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PPP当前变得越来越受关注的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地方政府一方面面临债务扩张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开展基础设施项目。从具体的交易安排上看,它通过政府和民间资金等的合作,通过一系列合约的安排,来实现项目本身和政府债务之间的隔离,同时也能够吸引民间资金的参与。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PPP全国入库项目已达12287个,累计投资额14.6万亿元。
 
很多人认为PPP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目的是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化融资;还有很多人认为本轮中国的PPP,主要目的是降低政府负债率,实现政府表外融资。观察近期的政策趋势,从化解债务风险到政府隐性负债显性化,再到规范政府举债和支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PPP模式的关键:
 
一.PPP不仅是“引资”,更是“引智”
 
PPP不仅仅是吸引社会资本的资金,更注重的是吸引社会资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经验。在一个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上,经验足、效率高、成本低的社会资本,才最被市场认可,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效率和经验方面,也一定会优于政府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设立的传统国企。把一些项目让有经验的专业性的机构做,会比政府自己出资经营更有效率。同时,社会资本愿意出资也是基于政府授予的经营权和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收入,社会运营方相当于一次性的投入,用长期稳定的回报来弥补,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资产证券化。PPP模式正是把社会资本的专业性和政府的公共资源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点,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二.PPP的核心是风险分担、收益共享
 
PPP作为一种市场化、契约化的商业行为,必然要打破传统政府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模式。传统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提供者-政府,其义务就是确保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提供,对收益关注不足,但要承担所有风险,这种体制下的管理效率自然较低。PPP模式下,政府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让社会资本承担一定的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其目的不是为了把政府的风险转移出去,而是通过这样的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社会资本都是追逐利益的,在本身收益就不高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其必然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精力,最大限度控制项目全过程的风险,以确保自身的合理利益。同时,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共同合作,各自发挥长处实现项目风险的有效控制,带来的收益也自然由合作方共同享有,这样才会激发各方的积极性。
 
三.PPP是一场政府管理机制的变革
 
我们一直讲政企分开,解决政府和企业角色混乱,错位、越位的问题。实际上,PPP模式就是在基础设施工程领域的一次政企改革。在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传统模式下,政府既是项目的监督者,又是项目的实施主体,这种双重身份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激励相容,也难以真正有效的提高供给效率。PPP模式把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由市场供应,而政府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行业的监管者,管理机制得以理顺,才能真正体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文章载于:悟空问答(2017年6月9日)
话题:



0

推荐

巴曙松

巴曙松

148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文章